事件舆评丨从“如厕管理”看企业管理的边界与人性化
2025年2月11日,广东佛山一公司发布了《如厕管理规范》,该规范详细规定了公司员工“允许如厕时间”和“禁止如厕时间”,甚至规定其他时间“小号如厕”不得超过2分钟。值得注意的是,该公司在发布此管理规范时,声称其依据的是《黄帝内经》,目的是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然而,此事件通过社交媒体曝光后,迅速引发网民关注和讨论。
2月13日,涉事公司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因员工不认可,故此试运行规范并未实施,现已取消。
2月16日,记者从佛山市有关职能部门获悉,此事引起关注后,相关部门已到现场了解情况。经核查,该公司内部管理存在问题,已对企业负责人进行约谈教育。目前,公司如厕规定已被叫停撤销。

01
舆情趋势 / Boryou
根据博约新媒体大数据j9九游会官网中心数据,自2月11日0时至2月19日14时,全网共监测到相关舆情信息17028条,覆盖客户端、微博、视频、微信、网站、数字报等多个平台,其中客户端成为舆情发酵的主要渠道。
1、舆情走势分析

舆情走势图
通过舆情走势图可知,相关话题自2月12日起讨论度不断升高,话题热度呈上升趋势,微博话题#公司按黄帝内经规定如厕时间违者罚款#阅读量958.3万次,#律师谈公司规定如厕时间违者罚款#阅读量310.8万次,多次登上微博热搜榜单。随着相关信息在客户端、微博等社交媒体传播,其舆情声量在2月14日攀升至最高,相关信息传播量为7864条,随后,舆情热度有所回落,但仍持有一定热度和讨论度。
2、信息来源分析

信息分布比例图
从信息分布情况看,监测时间段内,监测到总信息17028条,客户端是主要传播平台,共7210条(占比42.34%),其次是视频4481条(占比26.31%)、微博3402条(占比19.98%)、互动论坛975条(占比5.73%)、微信586条(占比3.44%)、网站354条(占比2.08%)、数字报20条(占比0.12%)。
3、关键热词

关键词云图
从关键词云图来看,本次事件讨论热度较高的关键词主要为“如厕”“员工”“广东”“文件”“佛山”“违规”等。
02
舆论观点 / Boryou
网民观点
1、对企业规定上厕所的时间表示震惊。
网民普遍对企业发布的《如厕管理规范》表示难以置信,称其为“奇葩规定”。许多网友调侃公司把员工当作“机器人”,连如厕都要“编程控制”,讽刺企业“管天管地管空气”。
新浪微博网友@俗话说:“管天管地管不住拉屎放屁,现在公司比天大,啥都能管,厉害了厉害了”
新浪微博网友@过眼云烟忘了:这企业是把所有人都当牛马和畜牲用吗?
2、对企业的管理能力表示质疑。
大部分网民认为,这种严苛的管理方式不仅不尊重员工的生理需求,还暴露了企业管理能力的匮乏,可能导致员工士气低落和抵触情绪。
新浪微博网友@:当一个企业开始抓行政规范了,就证明,已经离黄不远了。
新浪微博网友@漏水天神:公司领导认为自己有点权力就能上天。这种公司不待也罢,太压抑。公司又的是,何必在一棵树上吊死。可跟人事,老板反馈,如果无用就离职吧,或是摆烂等被裁拿补偿走。
3、呼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
此外,网民呼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防止企业滥用权力侵犯员工权益,并建议企业通过民主协商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而非单方面强制规定。企业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希望人社部门能严查此类违法行为。
新浪微博网友@知长沙 :如厕管理规范不合法,限制员工如厕时间侵犯了其休息休假和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
新浪微博网友@复活的逸客:新时代居然还有这样粗暴野蛮的行为!?应当严厉查处!
媒体观点
多家媒体指出,现代企业管理应以尊重和信任为基础,掌握员工管理的尺度与界限,而非通过压迫性规定提高效率。此次事件中,企业发布《如厕管理规范》不仅缺乏科学依据,还侵犯了员工的基本权利,企业以监控和罚款手段约束员工的生理需求,不仅违法,还践踏了员工的隐私权和人格尊严。
1、人民网:如厕自由被《黄帝内经》管住?荒诞管理背后的逻辑与反思。
佛山“如厕门”事件虽以取消规定收场,但其折射的问题远未终结。企业管理若一味追求效率至上,忽视法律底线与人文关怀,终将付出品牌声誉与员工忠诚度的双重代价。唯有在法治框架下,构建尊重个体、激发创造力的文化,才能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赢。
2、央广网:一公司规定 “小号上厕所”限时2分钟?管理要有边界感。
对企业来说,简单地把“爱上厕所”与“工作效率低”挂钩,这种管理思维模式未免太过粗放。比起花钱花时间、想方设法地蹲在员工厕所门口掐表数时间,建立一套科学的绩效考核模式、人性化的管理方式,或许更有助于公司发展。
管好该管的,不该管的就别管了,对公司来说,把握好员工管理的分寸感、边界感,也是现代企业的应有之义。
3、光明网:拿《黄帝内经》管员工何时上厕所?企业管理别太离谱。
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不是靠这种生硬的约束就能激发的。正如心理学领域的“自我决定理论”所指出的,当人们感到自主权、胜任感和归属感时,才会真正投入工作。只有工作时感到充分的松弛感,才能更好地释放潜力。只有通过恰当的激励、引导,才能实现企业效能与员工付出的“双向奔赴”,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
一言以蔽之,现代企业只有充分尊重员工的基本权益,理解员工的差异性,创建宽松的管理氛围、融洽的上下级关系,才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升员工的归属感和工作满意度。也只有这样,员工才能真正感受到企业的关怀与信任,从而为企业发展全力以赴。
4、新京报:要求员工按《黄帝内经》如厕,这家企业“病得不轻”| 新京报快评。
作为企业管理者,哪怕多一点常识性的判断,多一些对员工日常处境的理解,都不会作出这么离谱的决策。说到底,企业管理也该有个度,不能把手伸得太长——不管打着什么名义。
5、大皖新闻:及时语|公司规定员工如厕时间,荒谬且违法。
这场闹剧其实也为其它企业敲响了警钟,在追求管理创新与效率提升时,首要的是坚守法律底线,尊重员工权益。否则,相关部门应及时介入惩处,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在优化公司规章制度尤其是涉及到员工的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等重大事项时,公司应认真履行民主程序,与全体职工或者代表共同商议,以避免此类荒谬且违法的规定再次出现。
03
舆情总结 / Boryou
近年来,限制员工如厕热点事件频发,广东佛山一公司发布的《如厕管理规范》并非首次发生。梳理2021年至今的同类舆情事件发现,有规定员工每天如厕不得超过两次,每次不超过5分钟,超时者将被扣工资;有在厕所安装计时器,要求员工如厕时间不得超过10分钟,超时者将被记录并扣罚绩效奖金;更有甚者规定员工如厕需提前申请,且每天如厕次数不得超过3次,每次不得超过5分钟。这种管理方式,不仅暴露了部分企业在管理中的越界行为和法律意识的缺失,还侵犯了员工的隐私权,更是将员工置于一种被无端怀疑和监视的环境中。
以“健康之名”对员工如厕时间进行严格规定,精确到分钟,这种做法令人震惊。在本次事件中,即便该公司表示是出于警示目的,以提醒和引导为主,试图通过严苛的规定提高效率,却忽视了员工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最终引发舆论的强烈反弹。
这种缺乏科学和合理性的管理规定,不仅违反了人性化管理的基本原则,还侵犯了员工的基本权利。它无视了员工是活的生物体,需要正常的生理需求空间,同时也忽视了员工的心理感受,这种忽视可能会导致员工的不满和抵触情绪,进而影响工作效率和团队合作。更重要的是,该公司这种单方面、强制性的如厕时间规定缺乏基本的法治意识,与我国的劳动法律法规也是相悖的。
因此,企业应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必须建立在尊重员工权利的基础之上,从员工的角度出发,关心员工、尊重员工,制定合法、合规、合理的管理制度,实现人性化管理。只有这样,企业才能赢得员工的信任和忠诚,进而实现持续、长久的发展。
关于佛山“如厕门”事件,虽然最终取消了相关规定,但该事件所反映出的问题并未得到完全解决。此次事件应成为其他企业的警示,提醒我们在管理员工时,必须注重科学性和合理性,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对于应该管理的领域要严格把控,对于不必过问的细节则放宽心态,把握好员工管理的分寸感、边界感,也是现代企业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