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9九游会

事件舆评丨公厕改革之争:女厕比例调整引发的舆论风暴与治理思考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周世虹提出的“建议女厕所从设计端改革”议题引发广泛热议。数据显示,我国城市公厕男女厕位比例平均为1:1.2,与女性生理需求严重失衡,高峰期女性如厕等待时间可达12分钟。从一开始,设计师根本没有根据男女性别特点、需求去设计厕所,也没有刚性的规范要求设计师必须把女厕所排队考虑进去。解决女厕所排队问题,最根本的措施是改革厕所设计规则,强制规定女厕与男厕的比例。这一现象不仅关乎民生便利,更是检验城市治理现代化与性别平等理念的试金石。事件持续在网上发酵,#建议女厕所从设计端改革#(阅读量2498万,讨论量3289)、#建议强制规定女厕与男厕比例#(阅读量2088万,讨论量2801)、#女性公共厕所困境#(阅读量1799.5万,讨论量7241)、#建议增加景区女卫生间坑位#(阅读量780.9万,讨论量3899)等话题相继冲上多个媒体平台的热搜榜单。

01

舆情趋势 /  Boryou

根据博约新媒体大数据j9九游会官网中心数据,自3月3日0时至3月11日12时,全网共监测到相关舆情信息26292条,覆盖客户端、微博、视频、微信、网站、互动论坛、数字报7个平台,其中微博成为舆情发酵的主要渠道。

1、舆情走势分析

事件舆评丨公厕改革之争:女厕比例调整引发的舆论风暴与治理思考

舆情走势图

据图可知,舆情发展整体呈波动态势。3月4日14时,全国人大代表王爽建议增加女性卫生间坑位,因为女性上厕所除了有生理需求,还有补妆、更衣等实际需求。中国妇女报对此进行转发并引发热议,舆情初现。3月8日0时,妇女节之际,“女厕困境”相关话题再次冲上热搜榜单,且于当日达到舆情高峰,为后续周世虹委员的议题打下了一定的热度基础,之后呈波浪式下降。3月11日10时舆情明显回落。

2、信息来源分析

事件舆评丨公厕改革之争:女厕比例调整引发的舆论风暴与治理思考

信息分布比例图

从信息分布情况看,监测时间段内,监测到总信息26292条,微博是主要传播平台,共16169条(占比61.5%),其次是客户端5016条(占比19.08%)、视频2813条(占比10.7%)、微信1620条(占比6.16%)、网站603条(占比2.29%)、互动论坛58条(占比0.22%)、数字报13条(占比0.05%)。

3、关键热词

事件舆评丨公厕改革之争:女厕比例调整引发的舆论风暴与治理思考

关键词云图

根据关键词云图显示,本次舆情事件“女性”“女厕”“需求”“妇女节”“困境”“数量”等关键词受到了广泛关注。

02

舆论观点 /  Boryou

网民观点

1、部分舆论认为应该强制规定女厕与男厕比例。

@奶爸联盟奶爸哥表示:我虽然是男的,但我也强烈建议对厕所重新规划,每次在景点,女厕所都是排长龙,但很少看到男厕所排过队,男女生理机构造成了女士上洗手间的时间会长一些,因此,理论上女厕的蹲位应该多多男厕,但在实际生活中,很多女厕不仅没有和男厕一样,甚至有些比男厕蹲位还要少一些。这个不是技术问题,只要设计者的思路转变一下,很容易就能实现,这个应该改改了。

@第一球迷胖哥表示:女厕排队问题看似琐碎,实则是衡量城市文明与性别平等的重要标尺。强制规定女厕比例并非追求“数量平等”,而是通过制度设计补偿生理差异带来的结构性不平等。男女平等不是男女厕所面积相等,而是女性应拥有平等的如厕权利。未来需通过法律、科技与文化的协同革新,让“厕所公平”真正成为社会进步的缩影。

@信步天涯兮表示:这个必须强烈支持,现在大部分公共厕所男女比例为1:1,很多地方人多的时候,女厕排队现象非常常见。建议公厕男女比例1:2,甚至部分区域可以1:3。男性肯定也支持这么做,毕竟,陪女朋友或者老婆出去玩的时候,她们排队,不管多无聊,你也得在旁边等着。

2、部分舆论指出可以考虑设置无性别厕所。

@Derison表示:不分男女不就行了,另外隔间加一些小便池。很多餐馆、ktv都没有男女区分,都好好的。

@小石子是个小气鬼表示:窝个尿不需要多久,但大部分都在蹲着。建议不区分男女,克拉玛依公厕就很不错,不区分男女。

@金玉满盘表示:之前新乡胖东来把男厕中间立隔墙,男厕的蹲位改为男女共用,无需排队,女厕那边正常排队,感觉效率一下子提升不少。现在已经取消了,不知道出于什么考虑。这个建议我觉得挺好。就像酒店饭店那样,独立单间,不分男女,也不用设便池,更不需要两个洗手台。反而可以腾出更多空间来。如果是机场,可以保留两个门,减少男女摩擦。因为里面都是独立单间,还可以在等待区装摄像头,确保人身安全。

3、部分网民质疑该议题是小题大做。

@阿正悟道表示:这样的建议,由全国政协委员提出,太小题大做了吧?这用得着强制规定吗?各地在建设公共厕所时,考虑人口流动因素和所处位置,增加女厕蹲坑数量就可以了。

@鱼油成绩下滑表示:男女厕所建议不要改变,增加公共厕所男女都可以上不就行了,哪那么多事。

@不羡仙少东家啊表示:我的想法是保持现状毕竟人越来越少了,不用再浪费社会资源与公共空间了,反正现在男女坑位比最少也是1:1,大多数还是女厕坑位多的,这几十年也过来了,奉劝各地方不要没事找事。

媒体观点

1、南方周末:“吃喝”“拉撒”同等重要。

这件事看起来很小很小,但是厕所总被污名化,被当作一个臭不可闻的地方。实际上厕所也是一个产业,从研究设计到生产制造、管理维护、保修保养,是一整个系统工程,很专业。

我们现在缺少专门的厕所研究机构,厕所标准滞后,不能与世界接轨;没有形成厕所教育和健康文明的厕所文化,没有形成系统的厕所科技产业化体系;缺乏科学的厕所管理、保洁标准和专业人员认证等。首先,要加快标准化体系建设。鼓励、支持科研机构成立专业厕所研究机构,对厕所设计、建筑、材料、环境、保洁和管理进行创新性研究,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政策,建立一套科学的适合中国人习惯的厕所标准化体系。其次,加快厕所建设产业化步伐,在政策、资金和技术上给予支持,大力开发新技术、新材料;大力培育厕所研发、建设科技产业集群和厕所产业化大市场;鼓励支持厕所资源回收利用研究和开发。

2、三联生活周刊:男女厕所1比2才能保证如厕公平。

根据此前上海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发布的报告显示,41%的女性表示经常或偶尔需要排队上公厕。在排队时间上,65.2%的女性一般要排队1~5分钟。女性在厕所问题上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其实就是排队。目前,国内的绝大部分公共厕所依然采用1:1的厕位分配,且男女厕间的设计空间基本相同。如何在现有空间中优化设计,减少女性排队现象?清华大学无锡院生态设计与技术研发中心主任武洲曾说:“女性如厕平均时间是男性的两倍,遇上生理期、孕期,是男性的四倍。具体说来,女性如厕的平均时间要3分钟到3分30秒,男性只需要90秒。所以男女厕所坑位的最低比例应该是1:2,才能保证男女如厕公平,这样的话大家等待的时间差不多。”

3、大象新闻:厕所革命离不开多方协同。

要实现公共厕所女厕位的合理增加,需要多方面的协同努力。政府部门在城市规划和公共设施建设中,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制定科学合理的公共厕所建设标准和规范,将女厕位的增加纳入整体规划布局中,并加强对公共厕所建设的监督和管理,确保规划得到有效落实。同时,社会各界也应提高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监督和反馈,形成共同关注、共同推动的良好氛围。

03

舆情总结 /  Boryou

深入了解我们会发现女性公共厕所排队困境的深层原因,既涉及物质层面的设计缺陷,也与社会文化、管理机制等软性因素密切相关。住建部2016年发布的《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建议人流量大的区域男女厕位比例为1:2,但该标准仅为推荐性规范,缺乏强制约束力。许多新建场所仍沿用1:1.2的旧标准,导致女性厕位长期短缺。

同时,传统公厕设计以“面积均等”而非“使用效率均等”为原则。例如,男厕因小便池的存在,单位面积可容纳更多使用者;而女厕隔间占比较大,空间利用率低。此外,无障碍卫生间、母婴室等第三空间不足,进一步挤占女性如厕资源。

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看,厕所问题长期被污名化为“不登大雅之堂”,公共讨论空间受限。周世虹委员指出,厕所研究长期被边缘化,专业机构稀缺,导致设计创新动力不足。这种文化惯性使得性别差异需求被忽视,例如设计师普遍缺乏“性别敏感设计”意识。

因此,破解女性公共厕所排队困境离不开多方协同。首先,政府要主导动态调整设计标准,强化政策刚性约束。制定分场景、分时段的差异化标准:商业区、交通枢纽、文体场馆分别执行1:2、1:3、1:4的厕位比例;政策层面可借鉴深圳“潮汐厕位”模式,通过可移动隔板实现性别空间动态转换,提升服务效率。

其次,媒体需引导打破污名化叙事,推动社会共识。厕所问题长期被污名化为“不登大雅之堂”,媒体需通过深度报道重塑公众认知。例如,央视《焦点访谈》制作《小厕所里的大民生》系列报道,展现残障人士、哺乳期母亲等群体的如厕困境,引发社会共情。

最后,鼓励民众参与构建、共治、共享新生态,倡导文明如厕文化。民众既是受益者,也是参与者。建议推广青岛的“扫码评价”制度,鼓励民众通过政务APP反馈厕所问题,形成“发现-整改-反馈”闭环。

这场“厕所革命”不仅是空间设计的革新,更是社会文明从效率优先向人文关怀转型的缩影。当每个人都能享有“清洁、舒适、卫生”的如厕权利时,城市的温度与文明的刻度将得到最真实的诠释。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551-65322613

邮件:zxl@boryou.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8:45~17:45

公司资讯
公司资讯
舆情简报
舆情简报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