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舆评丨吉祥航空发放过期坚果并让旅客签保密协议:食品安全和危机公关的双重危机
2025年2月24日,一网友反映吉祥航空HO1256航班(乌鲁木齐至上海虹桥)在飞行途中向乘客发放了过期10天的坚果零食包(生产日期2024年8月13日,保质期6个月)。随后,乘客称被要求签署保密协议后才可领取1000元补偿金,部分媒体报道称“乘客被堵在廊桥强制签署协议”。2月24日,吉祥航空相关工作人员回应称,已向旅客致歉,并提供1000元/人服务补偿金,同时对责任人严肃问责。2月25日,吉祥航空再次回应称,关于“强制乘客签署保密协议”一事,经调查和询问旅客,机组人员是在机舱门口向乘客发放补偿金和保密协议,并无强制乘客的行为。该事件迅速登上热搜,引发公众对航空食品安全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广泛讨论。
01
舆情趋势 / Boryou
根据博约新媒体大数据j9九游会官网中心数据显示,自2月24日00时00分至2月27日22时00分,全网共监测到相关舆情信息共计24750条,互动声量达1327.25万。
1、舆情走势分析

舆情走势图
从舆情走势图来看,2月24日乘客曝光过期坚果及保密协议后,舆情热度持续攀升,引发部分网民围观。
24日晚间,潇湘晨报等媒体携带微博话题#吉祥航空被曝给乘客发过期坚果##吉祥航空被曝强制乘客签保密协议#并称,“吉祥航空发放过期坚果并要求签署保密协议,把人堵廊桥签完才让走!”,推动舆情迅速传播。随后,吉祥航空回应称“已向旅客致歉,并提供1000元/人服务补偿金”,助推舆情热度于2月25日0时达到高峰。受夜间作息影响,此后舆情热度呈现自然下降趋势。但随着律师、媒体介入,质疑保密协议合法性,导致舆情二次发酵,于2月25日8时达到次高峰。
25日9时,吉祥航空再次回应并否认“强制签署”,但未解释具体操作,公众信任进一步崩塌,舆情热度并未立刻平息,而是呈现阶段式变化的趋势。最后,随着舆论场热点话题的减少,网民对此事件的关注度逐渐下降,舆论态势趋于平稳。
2、信息来源分析

信息分布比例图
从信息分布情况看,监测时间段内,监测到总信息24750条,客户端是主要传播平台,共9243条(占比37.35%),其次是微博7649条(占比30.9%)、视频6221条(占比25.13%)、网站698条(占比2.82%)、微信619条(占比2.5%)、互动论坛306条(占比1.24%)、数字报14条(占比0.06%)。
该事件产生的话题覆盖客户端、微博、视频、微信等多个平台,微博话题#吉祥航空被曝强制乘客签保密协议# 阅读量590.4万、讨论量2226;#吉祥航空被曝给乘客发过期坚果# 阅读量5603.4万,讨论量5690;#吉祥航空回应向乘客提供过期坚果# 阅读量229.2万,讨论量159;#吉祥航空回应被曝给乘客过期坚果# 阅读量1096.2万,讨论量918。
3、关键热词

关键词云图
从关键词云图来看,本次事件讨论热度较高的关键词主要为“吉祥航空”“乘客”“保密协议”“1000元”“坚果”等。
02
舆论观点 / Boryou
网民观点
1、质疑食品安全管理:供应环节存在漏洞。
新浪微博网民@正义有为的热血青年:吉祥航空用保密协议应对过期坚果事件,此举难掩管理疏漏,应正视问题,切实保障乘客权益。
新浪微博网民@宜方水土:吉祥航空暴露航空餐食安全监管漏洞。过期食品存在健康隐患,企业却以“封口费”逃避责任,严重侵权。
新浪微博网民@star166:虽然过期十天的坚果吃了肯定也没啥事,但是这确实是管理漏洞,赔钱处罚整改都应该,这次是坚果没啥事,下次不一定是啥,可能就是大事了。
新浪微博网民@有态度网友0isMCz:这种操作太“独特”,赔偿还要保密,不是掩盖问题吗?应该彻查供应链,公开道歉才对。
2、讨论保密协议合法性:可能涉嫌违法。
新浪微博网民@有态度网友0zBs3w:关键不是过期食品,关键是把人拦在廊桥上,让乘客提供个人证件、签保密协议。这样的行为是否属于违法行为!
新浪微博网民@神秘雪梨0c4:讨论的是签了协议的事,至于为啥要签,那你只好问签的人了,是不是?我想签不签是个人的自由,强迫属违法行为!
新浪微博网民@EggMonte:这种保密协议有法律效力吗?如果过期食品这种违法违规的事情也有保密协议,那岂不是杀人放火也能签保密协议要求别人保密?
新浪微博网民@晓棉花糖:食品过期、签订保密协议不仅违法,更涉及企业信誉。
3、关注航空服务质量:类似问题是否会重演。
新浪微博网民@:king-lf:飞机餐安全严重缺乏,影响乘客体验与信任。
新浪微博网民@东海龙201507:这样做太过分了!以后不敢坐他家飞机。
新浪微博网民@佳佳嘉jiam:这航空公司操作真行,小错累加信誉堪忧,再不敢坐了。
哔哩哔哩网民“电子罗圣”:吉祥是航班延误大户,延误一个小时是家常便饭,延误两三个小时也是经常发生,为数不多把我坐出延误阴影的航班,我现在有急事都不敢坐吉祥。
4、评价危机公关能力:应勇于承认、认真整改。
网易号“有态度网友06f3Ph”:吉祥航空处理这次事情的公关手段真糟糕。
网易号“闭诗珊”:赔偿一千没问题,保密协议就有点败笔了,危机公关不全面。
今日头条“自若咖啡O”:这样的危机公关太愚蠢!遇到问题要敢于直面应得,勇于承认,认真整改,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因一时疏忽丧失的口碑,挽回公众的信任
新浪微博@大少爺貴姓咩:这个事情看出来,吉祥航空的法务团队也是挺蠢的,根据食安法不签也是要赔1000块,这么一搞,自己把事情闹大了。
5、持理性态度:“得饶人处且饶人”。
今日头条“才微笑旭日K0”:我感觉“坚果”超过保质期十天,应该没有大问题。机组人员能面对并认真处理这事,应该也是很不错了。乘客可以收取这1000元的补偿金,也可以不要,但没有必要“得理不饶人”。
今日头条网民“董超545”:过期十天给1000元补偿,做的很到位了,别得理不饶人,干啥都不容易。
今日头条“悠闲四月天”:吉祥航空对此事处理已经不错了,算是诚肯意尽了,比较此事要严重百倍都不止没人彻查。
网易号“有态度网友0sDD4”:客观地讲,吉祥还是不错的,前后座位间距比东南航大,票价略高于春秋,比东南航便宜,小食也可以。这次出了过期事件,虽然保密协议比较扯淡但赔偿还是很及时的,金额也不低。
媒体观点
1、人民网:“封口式补偿”,何其荒唐!
据报道,近日有网友反映,其乘坐某航班时,乘务人员给乘客发放的坚果包过期了10天。有乘客发现后,机组承诺给予1000元的补偿,但要求签署保密协议。这种“花钱捂嘴”的做法,极不可取。具体到这起事件,应该反思的是,过期食品为何“飞”上高空?食品安全漏洞是如何形成的?如何完善透明高效的投诉机制?“封口式补偿”必然加剧信任危机,一旦固执坚持掩盖问题优先于解决问题的陈旧思维,最终只会引发更大的舆情。真诚道歉,诚实纠错,及时补偿,才是止损的“选择项”。
2、新京报:“发过期坚果还签保密协议”,航司岂能一错再错?
2月25日,“吉祥航空给乘客发过期坚果”一事引发关注。飞行旅途中的一小包坚果竟然都是过期的,涉事航司是怎么把关的?虽然相关负责人称“不存在强制签保密协议行为”,但发过期坚果本身,就已经暴露了不小的问题。这表明,涉事航司在坚果等具有较长保质期的食品配送把关上存在缺失。无论是“发过期坚果”,还是“签保密承诺书领赔偿”,这样的字眼出现在舆论场,都会对企业形象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接下来,如何消除次生舆情对涉事航司带来的影响,重建公众信任,还需航司付出更多努力,而不是简单问责了事。
3、顶端新闻:“过期坚果保密协议”法理有亏。
近日,有网友反映,其乘坐的吉祥航空给乘客发放的坚果包过期了10天,事发后,机组承诺给予1000元补偿。但转折点来了——乘客获得赔偿的条件是,签署一份保密协议。于情,这场“坚果保密”事件触动了公众最敏感的神经:购买了机票的乘客本应享受到对应服务,而过期坚果不仅让人对航司食安监管等产生怀疑,要求签署保密协议的行为,更是在敏感处撒盐——正如网友所言:”若补偿需要封口,正义便成了交易。”于理,因为发放过期食品对乘客进行补偿,本就是应有之义,没有讲条件的余地,更没有让乘客签署保密协议的道理。设置保密协议还引发了舆论海啸,引发公众对航司口碑信誉的质疑。于法,根据《食品安全法》相关规定,给乘客发放过期食品的航司本该赔偿,赔偿标准是价款10倍的金额,金额不足1000元的,按照1000元赔偿。航司将法定责任偷换为“有偿保密”,本质上是以契约形式践踏法治精神。更有资深航空律师明确指出,要求乘客签署保密协议,这种协议本身就是违法的,不具备法律效力。
4、南方都市报:“堵住乘客签保密协议”弄巧成拙,只会伤害企业形象。
吉祥航空在将外站配送上的部分过期10天的坚果零食派发给旅客,待落地后要求签订保密协议,并承诺赔偿。首先应当看到,错误出在涉事航空公司身上。根据航空运输协议,既然乘客出资购买了机票,航班就有必要提供安全运输以及相应的饮食服务。坚果零食都过期了,航班工作人员还将其提供给旅客,就算这些食品的过期时间并不长,吃下去也不会产生多大的反应,但也是如假包换的违反合同约定、降低服务标准的行为,损害了旅客的合法权益,作为运输方,理应承担适当的经济赔偿责任。客观来说,涉事航空公司的应急处置并不拖沓,措施也比较到位。“当班乘务组在航班飞行途中发现问题后,立即通过卫星电话向公司报告”“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向旅客致歉,并提供1000元/人服务补偿金”等,就事论事,这些都体现了负责任、有担当的态度。问题在于,向旅客发放服务补偿金的同时,还要求对方签订保密协议的做法,很容易引起大家的反感。
5、澎湃新闻:航司提供过期坚果:补偿1000元,旅客就该闭嘴?
近日,“吉祥航空给乘客发过期坚果后要求乘客签订保密协议”一事引发了网上热议。事情的是非对错是很明确的,是航空公司提供了过期的食物,有错在先,旅客一点过错都没有——既没有闹事,又没有提出非分的要求——航空公司只是按照法定的最低标准给予旅客赔偿,这是它的义务所在,既不是“施舍”,更不是“慷慨”,当然也没有权利提出附加要求,包括让旅客在得到“补偿”之后闭嘴,甚至衍生出“将旅客堵在廊桥”等尴尬场面(虽然航空公司予以否认)。实话实说,这起食品安全事件并不算大,但是,总有个别大公司抱持“店大欺客”的心态,仅仅是尽了法定义务、尽了本分、做了赔偿、弥补了自己的过错,却总觉得自己“吃亏”,总要向消费者强加非分的要求:不许透露给第三方,无论事后再发生什么事都不许再提追究责任。这种“霸王条款”本身就是违反法律的,也违背了基本的诚信原则。
03
舆情总结 / Boryou
吉祥航空因在航班上发放过期十天的坚果,并要求乘客签署保密协议,而引发了一场舆论风暴。此事件的核心矛盾聚焦于食品供应链监管的失效,导致过期食品流入客舱,以及企业采取“堵廊桥”、强制登记身份证等手段对乘客施加压力,迫使其签署保密协议。
更深层次地,此事件揭露了航空行业内存在的诸多隐患。过期坚果的出现,凸显了供应链末端(如客舱备品)在检查环节上的漏洞。因此,建立闭环追溯机制,并引入数字化管理系统(如食品保质期自动预警系统),以减少人为疏漏,显得尤为迫切。
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角度审视,企业以“补偿”为手段换取消费者的沉默,实则是一种将自身失误转嫁给消费者的不负责任行为。这种“息事宁人”的处事逻辑,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在危机公关方面,吉祥航空避谈“堵廊桥”等敏感细节,导致舆论反弹加剧。企业应直面争议点,公开相关证据(如监控录像),以平息舆论的愤怒和不满。
综上所述,吉祥航空事件并非单一企业的管理失误那么简单,它更是航空业在食品安全、消费者权益保护与危机应对方面系统性短板的集中体现。未来,航空业必须摒弃“掩盖问题”的传统思维,通过技术升级、制度完善以及与公众的共建共治,将危机转化为提升服务质量的契机。只有将乘客权益置于利润之上,我们才能真正实现“飞行安全”的全面定义——这既包括起降过程的安全,也涵盖每一口食物的安全与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