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舆评丨我国牵头制定“机器人+养老”国际标准,“机器管家”或将惠及全民
近日,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正式发布由我国牵头制定的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
据市场监管总局介绍,此项标准聚焦老年人在日常生活、健康护理等各个方面的需求和特征,基于老年用户所需的辅助支持水平,提出养老机器人的功能和性能分类。
标准要求,养老机器人除了兼具可用性、可靠性、无障碍、能耗和噪声等通用要求以外,还对老人的健康状况和紧急情况提供监测服务。
支持与家人及医护人员通信,能够满足多样化的家务、娱乐、家居管理、照护等活动。
提供外出和助行等移动性支持,对信息和数据管理性能等分别提出了技术要求。
面对全球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障问题的双重压力,该消息迅速引起了广泛关注。
01
舆情趋势 / Boryou
根据博约新媒体大数据j9九游会官网中心数据显示,2月27日0时至2月28日23时共监测到相关信息46978条。全网互动声量达1968.67万,覆盖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多个平台。
1、舆情走势分析

舆情走势图
通过舆情走势图可知,有关话题自2月27日央媒报道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最新发布后迅速发酵,舆情数量陡增并于当日11时达到热度顶峰。时段内滋生信息3000余条,随后波动下降。
2、关键热词

关键词云图
关键词云图显示,在本次舆情发酵过程中,“机器人”“养老”“国际标准”“性能”等关键词受到普遍关注。
02
舆论观点 / Boryou
网民观点
1、人工护理服务良莠不齐,期待“机器保姆”早日普及。
大部分网民称,当前保姆服务人员素质无法保障,价格也并不优惠,期待养老机器人能够尽快普及。
今日头条网民@幽默阳光JR:保姆市场素质低下的居多,更期待机器人。
抖音网民@轻颜:这是科技与养老的完美结合,有了国际标准,养老机器人的发展会更加规范,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也将迎来大提升,期待早日普及!
今日头条网民@洒脱咖啡0Zz:值得期待,这真的是一个大好消息,机器人养老时代马上来了。
2、老龄化问题日渐凸显,机器护老或许能够化解难题。
部分网民表示社会养老问题复杂,机器人陪护或许能够适用于各种复杂场景。
今日头条网民@黑 夜:养老机器人的出现,为解决老龄化社会的困难提供了有别于传统的一条思路,如果此类机器人在功能、智能、便捷、经济等方面适应老年人生活,这是一个广阔的市场。希望国家引导社会企业着力开发质量和功能上乘的此类产品,使广大老年人用得上,用得起,用得满意,使年轻人放心。
新浪微博网民@君子盛德容貌若愚这名字永远年轻:老龄化到来,独一代父母老了,自理能力差了,有经济条件选个机器人照顾,总比没有好。
今日头条网民@正义凛然远山ew:随着老龄化加剧,机器人成为养老机器人是必然趋势,甚至有很大潜力。当然,机器人养老优于传统养老模式自不必说,仅就养老机器人不怕脏、不怕累、不会踹瞌睡;不贪婪、不扯皮,不打麻将不贪杯;会读书、会看报,会讲故事会搓背等就必定深受大众欢迎!
3、机器养老虽好,但其发展需平衡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
部分网民认为机器人陪护虽然能够解决生理上的基本需求,但短期内恐怕无法满足老人的情感交互需要,希望在产品迭代升级过程中,开发者能够重视化解使用机器人的情感障碍,提高全民的容纳度。
百家号网民@Lean的小精灵: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发布,技术进步了,但还得解决“情感陪伴”问题,老人需要的是有温度的陪伴,不是冷冰冰的机器,标准得跟上人心。
知乎网民@0达利园0:人不是冰冷冷的机器,不然家具为什么要木头的,衣服为什么大家喜欢棉麻的,房子大家喜欢低层的单门独院的。不管发展到何种程度,机器人永远无法替代子女的情感陪伴,和情绪价值。
今日头条网民@逆风傲影:养老机器人是应对老龄化的重要工具,短期内,可聚焦解决失能老人的刚性需求(如护理、康复),通过政策补贴、技术迭代降低成本;长期则需突破情感交互与自主决策能力,真正成为“有温度”的助手。最终,机器人应作为传统养老模式的补充,而非替代,共同构建更可持续的养老生态。
4、机器养老未来可期,但价格高昂恐成难题。
部分网民担忧养老机器人价格昂贵阻碍实现优质养老服务的普及,如果科技无法惠及全民,那么再好的技术对于普通人来说也毫无意义。
网易号网民@进湛静:家用人形机器人虽然功能多样,但成本过高才是普及难题。智元远征A1发布时不到20万,如今价格仍高,降价才是走进家庭的关键。
知乎网民@飞天小獭獭:期待,但是希望未来养老机器人的价格平易近人。你可以想象服务续不上费的尴尬吗?如果我老了失能但还有生存意志的时候,我希望机器人可以帮我。
媒体观点
1、光明网:我们需要怎样的养老机器人?
毫无疑问,机器人提供养老服务的优势明显。它们不知疲倦、情绪稳定、功能强大,可以提供全天候服务、精准服务。我国有超过4000万失能老人,他们兼具失能人群与老人的双重弱势。对于他们来说,如果有养老机器人能够照顾饮食起居,当然是很好的选择。推广好养老机器人,可能“久病床前无孝子”的悲剧就会少一些,也能化解不少家庭的现实困难。
但同时也要看到,发展养老机器人不能忽视老年人的尊严和情感需求。养老机器人终归不是人,而是机器,是冷冰冰、无感情的,AI可以赋予它们说话的能力,但没法让它复刻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连接。事实上,养老机器人承担的职责越多,老年人与真实的人交流的机会就越少,这容易让老年人产生被遗弃感,伤害老年人的尊严。这也提示我们,养老机器人作为一种智慧养老的工具,是补充而不是替代,孝老首在敬老,不能将养老的伦理责任都推给养老机器人。
2、央广网:中国牵头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制定,智慧养老开启新篇章。
智慧养老的深远意义不仅在于解决当前的养老难题,更在于推动养老服务的智能化、个性化和高效化以及带动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虽然养老机器人目前还存在感知与交互能力的不足,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持续支持,这些挑战将逐渐得到解决。未来技术规范化、产品标准化逐步推进,养老机器人的生产成本有望降低,从而推动市场规模的扩大,为养老行业带来更多投资和技术创新。中国牵头制定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是智慧养老产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智慧养老的深远意义也将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显现,为解决全球养老难题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3、澎湃新闻:中国牵头制定标准,机器人养老时代要来了?
尽管养老机器人标准的出台为行业发展铺平了道路,但在实际推广过程中仍面临不少挑战。最大的可能还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深层的还是伦理与法律方面的考量。此外,技术替代是否会导致人类护工会陷入“技术性失业”的问题还有待观察。标准落地不是终点,而是人机共生的新起点。当我们在现实世界遇到科幻问题,复杂性要远远超出文艺作品本身。从这个角度来说,未来在技术变革的社会影响上,亟待各界更深度地关注和参与。
03
舆情总结 / Boryou
在现代文明社会里,人们对机器人的幻想从未停止过,此次国际电工委员会发布“机器人+养老”国际标准,似是在向大家传递一个积极的信号“梦想即将照进现实”。诚然,我们不能心存幻想,希冀着在短时间内生产出如电影《机器管家》当中的安德鲁一样拥有一般机器人具备的所有功能外,还具备情感方面的感知力的机器人,但万事开头难的经验告诉我们,实现从无到有的第一步,十分重要。这一观点与本次标准发布的舆论风向也基本契合,即多数人对此消息的发布表示期待与兴奋,但那些担忧与质疑的声音,同样不容忽视。
当前,新中国在经历长达数十年的工业技术与人才积累后,逐渐迎来了先进科学技术的收获季,我国在通信、人工智能、自动化、半导体等各个领域均有长足的发展与突破,在此背景下,制定国际标准,能够帮助国内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形成技术与品牌优势,促进产业链协同,加速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但是标准之下的发展平衡问题,或许是实现行业良性发展的重中之重。早期制定的标准很可能存在时代局限,导致固化现有技术框架,限制未来颠覆性创新的空间。现有的机器人企业在政策与标准的影响下可能面临技术改造与研发周期拉长的问题。当前社会的人文取向可能不能完全接受该标准下所生产的机器人,而不同人群不同的操作习惯也可能导致标准的落地效果参差不齐。标准要求机器人拥有连接家人、医护人员的通信功能,可能涉及用户隐私安全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未来的工作当中逐步完善。
总体而言,制定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对中国机器人行业利大于弊。短期可能加剧竞争,但长期将推动技术升级、市场扩容和国际地位提升。关键在于如何通过灵活的政策设计和开放的生态协作,将标准转化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跳板,而非束缚创新的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