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舆评丨暗访记者提醒11点前最好不要点外卖,食品安全成为消费痛点
3月12日,新京报曝光杨铭宇黄焖鸡后厨存在多种食品安全乱象。同日,杨铭宇黄焖鸡米饭品牌发布致歉信。
3月13日,国务院食安办向山东省食药安办、河南省食安办发出挂牌督办通知书,对两地核查处置工作实行挂牌督办。
3月16日,曝光黄焖鸡米饭问题的新京报暗访记者在直播连线中提醒消费者11点前最好不要点外卖,记者称前一天剩下的食物可能会售卖给第二天先点单的人。
01
舆情趋势 / Boryou
根据博约新媒体大数据j9九游会官网中心数据显示,3月12日4时12分至3月17日16时共监测到相关信息283143条。
1、舆情走势分析

舆情走势图
数据显示,3月12日10时该事件开始发酵,3月12日12时,新浪微博账号@新京报 报道后舆情热度迅速上升。3月12日14时,杨铭宇黄焖鸡米饭品牌发布致歉信使舆情热度再次升高。3月12日17时,多家媒体参与报道杨铭宇黄焖鸡米饭后厨乱象被挂牌督办,舆情热度达到次高峰,随后热度呈波动趋势。3月16日,杨铭宇黄焖鸡问题被关联3.15事件炒作,舆情热度达到顶峰。3月17日,因曝光黄焖鸡米饭问题的暗访记者提醒11点前最好不要点外卖,再次推高了舆情热度。央视网、光明网、中国新闻网等媒体介入报道,话题#黄焖鸡卧底记者提醒11点前别点外卖#登上新浪微博、百度、今日头条热搜榜单。
2、关键热词

关键词云图
关键词云图显示,在本次舆情发展进程中,“记者”“黄焖鸡”“点外卖”等关键词受到网民重点关注。
02
舆论观点 / Boryou
网民观点
1、网民呼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从源头治理食品安全
新浪微博账号@花晨真之三:增加相关监督检查人员,就像交警上街查头盔酒驾指挥交通一样,每天进人家厨房走一遍,隔三岔五材料带走检一遍,这样难度不算太高吧?
新浪微博账号@小绿宝石beryl:什么时候食品安全问题不需要靠记者卧底爆料呢?平实食品卫生监管不能只是做样子啊!
新浪微博账号@静儿0566:药品,果蔬,肉制品以及餐饮业都应该加强监管力度!消费者避坑只是最表层,加强监管与处罚可能会更有效!
2、网民指责无良商家为牟利不择手段
新浪微博账号@难舍深蓝:就为了省那点食材成本,干这种缺德事?以后谁还敢放心点外卖,商家的良心被狗吃了!大家共同抵制黄焖鸡,让它凉凉!
抖音账号“最美夕阳红”:我干了好几年后厨,前天没卖完的,客人吃剩的拿出来卖,哪家饭店都有,老板都让我做过,当时心里很不舒服,心里好气又不说还不能不做。
新浪微博账号@嗯我还好吧2020:有一个惨淡的事实是,干这些事情的人自己本身就处于社会底层,他们的消费水平很难避开同样的事情,典型的损人不利已,即互害。
3、网民认为无论几点外卖都可能买到隔夜饭
新浪微博账号@木森火26289:现在大家都知道了11点前不能点,但是他卖不掉会不会放着到下午5点再卖呢。
新浪微博账号@高祐宇:这都没用的,保不齐这家店生意不好的话,你晚上五六点左右点的也是前一天剩下来,甚至前两天前三天剩下来的残羹冷炙呢?只要是这些丧良心商家的良心上不来的话,一切都是白搭。
新浪微博账号@用户7758557571:总有人要解决这些剩饭剩菜,所以人都过了11点再点,那么只不过让这些剩饭剩菜再放几个小时送到你手里而已。
媒体观点
1、极目新闻:11点前最好不要点外卖?消费者需要的不是“避雷口诀”
食品安全不是一场“扫雷游戏”,消费者需要的也不是“避雷口诀”,外卖本就应该可以放心食用,为生活增添美味;违法者就该被罚到倾家荡产,寸步难行。这才是以法治护安全的应有之义,才是食品行业应有的基本底色。
2、潇湘晨报:“11点前别点外卖”,不点能解决外卖的根本问题吗?食品安全不能仅靠外卖小哥的提醒
据最新消息,杨铭宇黄焖鸡致歉称,除了涉事加盟店即刻停业、永久关店外,将对全国门店深度排查,当地市监局也已介入调查。面对如此让人糟心的行为,加盟店、企业都有责任,来一次全面整改很有必要。然而,出了事才解决显然只是亡羊补牢,品牌形象、消费者的信任恐怕难以挽回。必须认识到,公众不会对“一关了之”轻易买账,“全面排查”更不能成为一句公关口号,既要让消费者看到效果,更要给出保持监督力度的诚意。
有不少消费者悲观地表示“见怪不怪”“恐怕发现的只是少数”,无奈背后也说明这样的后厨乱象并非仅此一家。“3·15”前夕,食品安全问题成为舆论关注热点,但舆论监督能揭开的问题和乱象始终有限,更代替不了日常监管,保障食品安全不能“一年等一天”,需要更透明、更流畅、更有力的监督管理体系。不能让消费者靠“挑日子”吃得放心、顺心,食品安全必须天天见。
3、晨新闻:不看避坑指南就吃不得外卖吗
安全的外卖,不应该建立在消费者的“自我防卫”之上。社会需要的是一个完善的监管体系:从原料采购到制作流程,从储存条件到配送过程,每一个环节都应该有明确的标准和严格的监督。外卖平台也应该承担起更多责任,利用技术手段对商家进行全方位监控,而不是仅仅依靠用户评价。
另外,对于违规商家的处罚必须足够严厉,让违规成本远高于违规收益。屡教不改者,吊销营业执照,并将相关责任人纳入行业黑名单,终身禁入餐饮行业。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任何时候,我们期待的不是更多的外卖“避坑指南”,而是一个真正让消费者吃得放心的餐饮环境。
03
舆情总结 / Boryou
记者暗访揭露黄焖鸡米饭商家使用隔夜食材的乱象,其“11点前最好不要点外卖”的提醒引发社会广泛讨论。这一事件暴露出餐饮行业食品安全监管链条的薄弱环节,也折射出消费者在信息不对称下的维权困境。要系统性化解此类风险,需构建政府监管、平台治理、商家自律、消费者参与、媒体监督的共治格局,将食品安全从“事后灭火”转向“全程防控”。
对于监管部门而言,一方面,可对外卖商家实施“错峰抽查”,重点检查凌晨备餐时段的食材采购记录、冷链存储条件及保质期管理;另一方面,推动《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落地细化,明确禁止销售隔夜食材并设置梯度处罚标准,对累犯商家实施“黑名单”公示及行业禁入。
作为连接商家与消费者的关键枢纽,外卖平台需升级技术监管能力。一是建立“动态评分模型”,将出餐时间、投诉率、食材溯源数据纳入算法,对凌晨至午间时段的外卖订单进行全链路追踪,异常订单自动触发复核机制;二是完善商户准入审核,要求商家上传当日食材采购凭证及备餐过程视频片段,对无法提供完整溯源信息的商户限制接单权限。
商家需严格遵守食品安全管理条例,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建议商家在后厨安装直播摄像头,消费者可实时查看食材拆封、清洗、烹制过程,对易变质食材(如海鲜、豆制品)标注拆封时间,超时未使用即废弃。
消费者需掌握基础食安鉴别技能,下单前查看商家电子证照、食品安全档案及差评关键词;收货时检查封签完整性、食品温度及气味异常;发现问题后立即拍照取证并通过12315等平台“绿色通道”投诉。此外,媒体需持续开展舆论监督,多方共治才能实现“放心吃”的民生期盼,筑牢“舌尖上的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