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舆评丨AI医疗爆火,私人ai医生虽好但勿滥用
近日,随着DeepSeek的爆火并广泛接入国内各大APP,人工智能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陡然上升。许多网民分享了自己用AI问诊的经历,称AI给出的诊断结果与医院医生相同甚至更快,AI医疗成为舆论关注的热门话题。但近日,湖南省医保局发布相关政策明确严禁使用AI自动生成处方,而早在2022年2月国家卫健委也曾出台过类似政策。针对这一情况,多家媒体如央视新闻、光明网、北京青年报、浙江日报等对这一事件进行报道评论。受此影响,众多网民开始思考AI医疗的边界问题。期间#AI医疗火了##“医疗”这个行业或将被AI颠覆##湖南严禁AI生成处方#等话题登上微博热搜。
01
舆情趋势 / Boryou
根据博约新媒体大数据j9九游会官网中心数据显示,2月10日至27日共监测到相关信息400510条,信息传播速度为22251条/天。
1、舆情走势分析

舆情走势图
通过舆情走势图可知,DeepSeek自被网民发现有AI医生这一功能后,该话题便一直拥有较高讨论热度,#AI医疗火了##“医疗”这个行业或将被AI颠覆#。随着时间推移,讨论深度与广度逐渐增加,AI医疗的安全性、边界问题等逐渐被公众关注,讨论量最终于2月17日到达顶峰,后随时间下降,但始终保持较高热度。
2、信息来源分析

信息分布比例图
从信息分布情况看,监测时间段内,监测到总信息400510条,客户端和微博为主要传播平台,分别为206082条(占比51.46%)和66189条(占比16.53%),排在后面的是微信59843条(占比14.94%)、视频24766条(占比6.18%)、网站23743条(占比5.93%)、互动论坛19400条(占比4.84%)、数字报487条(占比0.12%)。
3、关键热词

关键词云图
从关键词云图来看,本次事件讨论度较高的关键词为“AI”“DeepSeek”“AI医疗”“概念”。
02
舆论观点 / Boryou
网民观点
1、将带来效率提升和医疗资源普惠。
部分网民认为AI医疗的推广应用将极大提高医疗领域人力、资源使用效率,让更多普通人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发展AI医疗是未来大势所趋。
微博用户@JY三七JUN:“西医检查报告完全可以用deepseek了,人工智能代替西医,指日可待”。
微博用户@财入门:“以前人们总说隔行如隔山,但是人工智能基本上不存在这个问题,全网的资源,图书馆里的资源,论文库里的资源,都是他的大脑。所以他懂得比人多一点都不奇怪”。
抖音用户“阳光快乐修狗”:“打破知识垄断,也把医疗资源留给真正需要的人,挺好的”。
2、探寻AI医疗在更多医疗场景的应用。
部分网民期待AI技术融入更多非关键医疗场景以造福患者,同时不断提高自身诊断能力,在未来承担更重要的责任。
微博用户@江水林风:“AI可以是辅助工具,开出处方供医生参考,真的说全靠AI开处方感觉也不太放心。当然,一禁了之,也不科学,应该开发他的更多价值”。
微博用户@广志的一些事一些情:“希望有技术团队继续优化ai医生。毕竟机器不用休息还能无限复制一年看的病人比普通医生十年看得多”。
3、AI医疗在当下具有技术局限性。
部分网民认为当下AI无法完全替代医生的临床判断,应该为AI医疗设置边界,在保障患者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发展技术。
微博用户@乱飞东南西北中:“那确实是胡说八道,ai的设计逻辑决定了他会一本正经地把真的假的混在一起说,更难分辨对错”。
微博用户@三兜粉红波点喵:“这个普通人用顶多是去医院做的检查项目数据发过去让它给解读一下啥意思,大毛病你指望看它的数据在家自个做治疗吗?别逗了”。
今日头条用户“GL-fadeway”:“这就有点胡说了,典型的睁眼说瞎话。为了吹捧而吹捧。我脚踝扭伤,deepseek连扭伤分级概念都搜不出来”。
4、AI医疗目前缺乏有效监管手段,易产生社会问题。
部分网民担忧AI医疗的广泛使用会造成患者数据隐私泄露、虚假处方骗保、基层医生失业等社会问题。
微博用户@1欧亚大陆1:“即使经验丰富,一旦遇到地域性采样缺失的个人,这个人的生命是交给了AI,谁来负法律责任的”。
抖音用户“nerver_say_nerver83”:“科技可以发展,但不允许砸医生饭碗”。
今日头条用户“张荆”:“如果AI生成的处方出现问题,责任界定将变得复杂。医生、医疗机构、AI技术提供方等多方主体的责任难以明确划分,可能引发医疗纠纷”。
媒体观点
1、央视新闻:“AI医生”来了,未来将应用于哪些场景?
AI医生是专家的临床科研助理,帮助医生快速获取最新科研成果和权威指南;另外一个是辅助医生进行疑难罕见病的诊断和治疗。不同于通用AI大模型,医学专业领域的大模型需要更多维度的精准数据。为此,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将300多位专家的临床经验及数十年高质量病历数据,整合进大模型中,从而把“AI儿科医生”训练得更专业、准确。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还有一个功能是预判,相当于医学检测多了一把“尺子”。对于“AI幻觉”,我们要去甄别,它是通过海量的数据分析。那些海量数据的里面,也许混杂了一些假消息。而且我们不是冰冷的机器,我们还要更多体现人文的决策。
2、工人日报:AI医院来袭,既要发挥优势也要提防风险。
AI医院能够集这些优势于一身,将大大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与质量,提升患者就诊的便捷程度,还可以打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一定程度上缓解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然而,尽管AI技术在医疗领域展现出了许多令人惊叹的能力,但它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局限性。AI在沟通能力上存在天然缺陷,还要意识到,在AI的应用过程中,保护数据安全至关重要,对于AI医院如何收集、使用和存储患者数据,有关方面需要出台更加明确的规定。作为一种新生事物,AI医院的优势值得肯定,但其中潜藏的劣势和风险也要引起高度重视。
3、光明网:AI能成为医生吗?
在某些层面,AI确实展现了巨大的潜力,甚至能取代医务工作者,给出专业的诊疗意见。再联想到湖南严禁互联网医院用AI开处方,这多少也说明,可能有些医务工作者相当倚重AI,以至于成了一个问题。当然,现阶段就说AI能取代专业的医生肯定不现实。带来的或许是一场知识的革命,它解构了专业知识,但也倒逼人去重新定义专业知识。传统的“记诵之学”、信息获取在AI面前已经不再有优势,那么人所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当变成什么形态?AI可以整合出非常全面、专业的信息,但这个信息的价值,可能终究需要人去定义。AI的进步是惊人的,一个个专业壁垒开始变得松松垮垮;但人也必须进化,去重新塑造人类知识的鸿沟,去适配专业知识零门槛的未来语境。
4、浙江日报:用AI工具求医问药火了,技术虽好可别滥用。
AI可爱归可爱,在人命关天的大事上,我们还是得悠着点。特别是,处方权还得紧紧握在我们人类手里。AI技术还远非完美。因此,将其推广应用到涉及人类生命安全的医疗领域时,必须慎之又慎,确保其安全、合规。目前,AI开处方仍面临一系列伦理、法律的风险。严禁使用AI自动生成处方,不是对技术的否定,而是提醒我们,在技术浪潮面前,人当始终保持自己的主体性,保持对技术的敬畏,合理有序使用新技术。
03
舆情总结 / Boryou
AI医疗被众多网民认为是这一领域未来的大势所趋,部分网民甚至认为当下DeepSeek已经能在许多领域超过三甲医院医生。湖南省医保局发布的相关政策,要求互联网医院严禁使用人工智能自动生成处方,为这一大热话题降温。明确技术创新的前提必须确保患者安全,AI医生涉足的领域存在需要边界管控的问题。
从技术上来说,AI无法替代医生“望闻问切”的个性化诊疗,且存在“AI幻觉”,会导致虚构药品或错误建议风险。从患者角度考量,患者普遍缺乏专业医疗知识,若过度相信依赖AI,一旦病情描述不准确,可能生成误导性结论。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除此以外,作为缺乏有效监管体系的新事物,AI医生的推广将不可避免地产生各种社会问题。AI非法律主体,误诊后责任归属模糊,患者在利益受损后难以维权;药企可能通过数据“投喂”优先推荐自家药品,引发利益冲突;AI医疗存在的虚假处方问题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伪造高度仿真的虚假处方用于骗取医保基金或销售非必要药品。
但展望未来,AI技术将深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不可逆的潮流,若一味强调AI医生的局限性,故步自封,将会造成医疗效率的降低和医疗资源的浪费,长此以往也不利于AI技术的整体发展。
因此技术革新需以医疗安全为底线。短期内,需解决患者便利性与监管合规的矛盾;长期则需通过技术优化、政策细化及伦理建设,推动AI迭代升级与辅助功能多样化,最终实现医疗效率与安全性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