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9九游会

事件舆评 | 掀开餐饮安全盲区:海底捞危机背后,法律不该为“未成年”降格

近日,一起恶性餐饮安全事件将海底捞推向舆论风暴中心。

2月24日,外省市来沪人员唐某、吴某在上海海底捞外滩店包间用餐期间,醉酒后向火锅内小便并拍摄视频上传网络。

视频于2月28日扩散后,海底捞因缺乏AI识别技术及应急预案,耗时一周未能锁定涉事门店,直至3月6日上海警方通过技术手段确认事发地为外滩店,对两名涉事人员处以行政拘留。

事件处理过程中,企业应对多次引发争议。

3月8日海底捞闭店消杀并致歉,却因强调“涉事者未成年需保护”被质疑“护短”,相关话题两度登上微博热搜。

3月12日,企业宣布对闭店前14天的4109单顾客进行全额退款及10倍现金补偿,单笔最高赔偿逾万元,再度引爆舆论。

事件暴露餐饮包间安全盲区的问题,尽管两名涉事者因未成年被行政拘留,涉事未成年人监护人将承担民事赔偿,但公众持续追问“违法成本是否过低”。

1

舆情趋势 /  Boryou Technology

根据博约新媒体大数据j9九游会官网中心数据显示,2025年2月24日至2025年3月13日共监测到相关信息126839条,全网互动声量4789.80万,覆盖客户端、微博、微信等多个平台。

1

舆情走势分析

事件舆评 | 掀开餐饮安全盲区:海底捞危机背后,法律不该为“未成年”降格

舆情走势图

通过舆情走势图可知,相关话题自3月6日起讨论度呈现上升态势,随着相关信息在抖音、微博等社交媒体传播,其舆情声量在3月12日攀升至最高,相关信息传播量为35981条,随后热度有所下降,预测后续声量逐渐走低。

2

信息分布情况

事件舆评 | 掀开餐饮安全盲区:海底捞危机背后,法律不该为“未成年”降格

3

关键热词

事件舆评 | 掀开餐饮安全盲区:海底捞危机背后,法律不该为“未成年”降格

舆论观点 /  Boryou Technology

1

网民观点

1、部分网民认为未成年不能成为“护短”的借口,要求严惩涉事者。

新浪微博用户“恋枫居士”:2月24日往火锅里撒尿,最近两天才曝出来,这期间有多少人吃过尿锅?如果是往锅里放有毒有害的物质呢?仅仅是行政拘留,应该是对这种行为起不到阻遏作用的,应该以危害公共安全、危害食品安全进行刑事追究,才有可能遏止仿效者。

抖音用户“你在就好了”:去看一下海底捞的公关说的啥,你就知道为啥到现在都还是这么抵触了,公关简直不过脑子,说“是因为都是未成年,给他们一个接受教训和成长的机会”,就原谅了,然后是网友气不过骂起来了海底捞才起诉的,本来是海底捞替消费者原谅他们了,作为一个餐饮业,这种情况竟然不严肃处理,很难不生气。

新浪微博用户“装看见”:不是摆拍,是真撒尿了。性质这么恶劣,只行政处罚就放过他们?往后谁还敢去这家店吃饭呀?而且我一直认为,他们这么做,醉酒只是借口,真正的目的:是为了给短视频号吸粉。所以,除了警方的处罚,要对他们全平台销号。只有把他们获取利益的账号给取缔了,才能彻底杜绝这类恶心事。否则,还会出现第二起第三起。

2、部分网民认为企业内部对于卫生情况的不重视,处理问题的态度不端正,才是导致这次事件发生的起因。

抖音用户“光与夜之恋好贱好贱”:已经换了但是没用啊,而且二月二十四号的事情吧,海底捞好像才换没多久,这十几天去海底捞的那些顾客吃的餐具上都带尿,因为餐具是一块洗的,都得沾上,所有在此期间去那家海底捞的人无一幸免,而且早就知道了过了那么久才换,顾客怎么相信他们呢,谁知道这种事情会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而且可以看出他们对卫生安全是多么不看重,对方是在大厅尿的,店家不可能不知道,有人拍视频就有人起哄或者告状,那么多服务员在大厅待着呢,结果他们明明知道还是让那么多顾客用被人尿过的餐具,十几天后闹大了才换,多恶心人啊。

新浪微博用户“LKOaHQ”:本来就该严肃处理的,一开始受害的就不光是你海底捞,还有那些去吃的人。他们吃的可是别人当尿壶的锅,想想都恶心。你不严肃处理给人家一个交代还在那当什么圣母替别人原谅这些人,如果一开始就这么严肃处理大家也不会那么生气,非得大家都骂了才能行动。

抖音用户“祁煜的秃头小宝贝”:亲,重点不仅仅是有人在海底捞的锅里撒尿,你看看海底捞的处理态度,2月24日号发生的事,3月6日号报警,3月8日号更换全部餐具,那2月24日号到3月8日号期间不幸用了这个锅的消费者怎么办?去年的年夜饭都要吐出来了吧,它内部的管理绝对是出了大问题的,男孩撒尿的时候工作人员一个都没看到?不可能吧。撒尿是个人行为,管理也是个人行为?不是企业文化的问题?

新浪微博用户“安弋如”:2月份发生的事情不说追究一直等到舆论压不住了才报警,一开始还说不追究,现在又说追究,真的毫无诚意啊,而且我现在一听到海底捞就想到这个事,虽然他不缺我这个客人但是我真的不会再去了。

2

媒体观点

1、封面新闻:“火锅小便”浇掉海底捞上千万元 呵护民企任重道远。

包厢内的客人向火锅小便的行为,已超出餐饮企业常规风险防控范畴。对于海底捞来说,是显而易见的无妄之灾。这个极端事件不仅对消费者产生了心理创伤,对于非常依赖口碑的餐饮企业来说,更是造成了严重的信任危机。涉事者因其未成年人身份仅被行政拘留,民事赔偿由监护人承担,但公众情绪已将矛头指向企业。尽管同为“受害者”的海底捞采取“4109单全退+10倍赔偿”的补救措施,但其代价远超账面损失。这种法律与道德责任的模糊地带,加剧了企业代偿的困境。业内人士表示,海底捞此次赔付金额相当于该店全年营收的1/5,在餐饮业红海竞争背景下,此类“黑天鹅”事件,对企业来讲,堪比“飞来横祸”。

此事件还有一个细节值得反思,海底捞在网上发现视频后,自己需要排查1400多家门店,但数据庞大,效率极低。直到7天后,才确认了事发门店。这暴露出公共安全与企业责任的边界模糊,在企业面临困境的时候,我们的智慧城市是否能为企业赋能,给出迅捷有效的支持,呵护好民营企业?

毁掉一个品牌容易,培育一个品牌难。海底捞的巨额赔偿或许不能即刻挽回消费者信任,但其在危机中的担当,值得点赞,履行了优秀民营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不仅是消费者的信任需要重建,企业的信心也需要重振,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和社会的全方位呵护,任重道远。

2、21世纪经济报道:海底捞“小便门”补偿千万元:公关、门店均存改善空间。

顾客向火锅内小便,确实是极小概率事件。某种程度上,海底捞也算受害者,对此事没有事前预案是容易被理解的。可不能回避的是,此次“小便门”暴露出海底捞在运营上的一些问题。

在公关口径上,3月8日,海底捞法务部发布微博提到,其强烈谴责此类毫无公德心且违法的行为,针对恶意传播者,海底捞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此种口径无疑将矛盾焦点,从“小便涉事人”转移到了传播者,引发巨大舆论反弹。本来,海底捞是受害者,传播者相对中性,更有许多顾客会为了自身餐饮安全选择转发。可海底捞此种“恶意”定性,将自己抬上了更强势位置,离“受害者”越来越远了。但也要看到,前述微博发布主体为海底捞法务部,这或许代表了部门观点。可在公共传播中,公众不会去分辨,也没有义务分辨。这可能代表着,海底捞内部对外策略并不统一。

另外,海底捞提到,其还没有能力快速对事故发生门店进行判断。这也是值得被理解的,毕竟海底捞包间不可能安装监控。并且海底捞在“小便门”中更多是“受害者”,也付出了千万元代价。而其中暴露出的公司运营问题,或许是这家公司需要考虑的。

3

舆论总结 /  Boryou Technology

(一)应急响应的重要性

从视频流出到补偿方案出台间隔14天,3月8日闭店时未同步补偿,错失安抚消费者的最佳时机,导致“护短未成年施暴者”的误解言论产生,足以证明舆论发生时危机处理的重要性。因此,当负面事件发生时,应该及时做好补偿措施,并对事件进行公开化、透明化处理,让消费者第一时间知晓事情的动态发展。

(二)企业卫生安全意识需要加强

海底捞员工未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非主观恶意,而是制度性疏漏的体现,企业应该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做好避免此类事件发生的应对方案,并对内部员工做好卫生安全意识的培训。事后公关处理也需要统一口径,不能避重就轻,对于安全卫生问题要积极做好补偿方案,安抚消费者,避免舆情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三)“未成年”不能成为法律降格的借口

事件最终以海底捞“4109单全退+10倍赔偿”收场,但舆论余震未了,对于“未成年施暴者”,年龄已经不能成为其“宽恕”的借口,网民愤怒的不是“未成年人犯错”,而是企业对恶劣行为的“宽恕”。唯有让法律责任与恶劣行为对等,让企业担当与消费者权益共振,才能杜绝“一泡尿毁信任”的悲剧,这既是对食品安全的敬畏,也是对社会规则的捍卫。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551-65322613

邮件:zxl@boryou.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8:45~17:45

公司资讯
公司资讯
舆情简报
舆情简报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