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研判丨山西大同“订婚强奸案”财产纠纷案二审
2023年1月30日,席某与吴某经当地某婚介所介绍认识。5月1日双方订立婚约。5月2日下午,在阳高县某小区的房屋内,席某不顾吴某的强烈反抗,强行与吴某发生性关系。吴某于当晚打电话报警。经阳高县公安局侦查取证,于5月5日对席某采取了刑事拘留强制措施。6月27日,阳高县人民检察院指控席某犯强奸罪,向阳高县人民法院提起公诉。2023年12月25日,阳高县人民法院依法公开宣判此案,被告人席某因犯强奸罪一审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被告人当庭上诉。2024年3月28日,大同市阳高县人民法院依法判决驳回原告的全部诉讼请求。2025年3月24日,该案在大同市中院召开庭前会议。上诉方和检方均提交二审相应新的证据。2025年3月25日,山西大同“订婚强奸案”二审开庭,上午9时进行刑事部分,下午3时进行民事部分。法庭未当庭宣判。此外,女方未出席庭审。
YULUNGUANDIAN舆论观点
一、法院二审未当庭宣判舆论关注案件二审结果 ? ? ? ? ? ? ?
部分网民认为二审未当庭宣判可能受“舆论压力影响司法独立”,尤其男方家属多次强调“证据不足”,并指出司法鉴定书晚于逮捕时间,质疑程序合法性;部分网民认为法院未充分保障被告人权利,质疑“舆论压力影响司法独立”;另有部分网民支持法院严格审理,强调“强奸事实清楚,程序争议仅为拖延策略”,且财产纠纷案中女方已履行退还义务;个别极端言论将案件与“男性生存困境”关联,煽动“不婚不育保平安”情绪。
二、性别对立与彩礼困局议题持续升温,两性矛盾凸显 ? ??
部分舆论强调“性同意权不可侵犯”,指出即使订婚或婚姻关系中也需尊重女性意愿,法院判决传递了“反对性暴力”的明确信号;部分女性群体批评彩礼制度对女性的物化,但认可女方退还彩礼的行为,认为其“未占经济便宜”,呼吁社会关注婚恋中女性的安全风险;部分舆论将案件与“男性生存困境”关联,煽动“不婚不育保平安”情绪,认为高额彩礼与房产加名要求加剧了男性的经济压力;部分男性社群聚焦“人财两失”风险,质疑“恋爱转账是否应视为借款”“婚前协议制度化”等诉求,认为本案暴露男性在婚恋中的弱势地位。
三、媒体角色受争议谣言加剧舆情撕裂 ? ? ? ? ? ? ? ? ? ??
部分自媒体以“三年冤狱”“人财两空”等标题渲染男性受害者形象,甚至炒作“女方骗婚”“三万元婚介费”等已被法院辟谣的不实信息,加剧性别对立;部分自媒体将该案件细节断章取义传播,衍生出“未发生实质性关系”等争议,导致公众对医学与司法证据的认知混乱;还有部分自媒体将该案件塑造为“男女博弈”的典型样本,激化性别对立,导致公众对案件认知严重两极分化,舆论场出现“真相倦怠”与“刨根问底”并存的矛盾心态,反映出公众对公权力信息供给不足的不满。
FENGXIANQIANZHAN风险前瞻
1法律事实与舆论正义的割裂难以弥合案件核心争议已从法律事实认定转向对“司法是否公平”的价值评判。支持判决者以“尊重法律程序”为据,反对者则以“朴素正义观”抨击结果,双方缺乏共识基础。尽管证据链完整,但舆论场仍充斥“女方设局”阴谋论,反映公众法律素养不足及对司法透明度的质疑,这种割裂暴露了司法专业化与舆论大众化之间的深层矛盾,也警示司法机关需加强判决书的情理阐释,避免“合法不合理”的舆论认知。
2舆论撕裂严重法院引导难以矫正舆论男方家属通过持续释放“农民家庭倾家荡产”“儿子蒙冤入狱”等悲情符号,成功塑造“受害者”形象,激发公众同情。相比之下,女方及司法机关的“克制回应”在舆论场中声量式微。这种不对称的叙事竞争,凸显了司法案件舆情引导中“情感动员”对“事实陈述”的压倒性优势。
3自媒体报道标签化倾向严重加剧舆情复杂性部分自媒体将个案与“天价彩礼整治”“离婚冷静期”“Metoo运动”等政策及社会运动强行关联,通过议题嫁接制造流量爆点。例如,将女方拒婚解读为“Metoo滥用”,或将男方诉求类比“反彩礼运动先驱”,导致个案被符号化为性别战争“标志性事件”。这种叙事策略放大极端声音,挤压理性讨论空间。
DUICEJIANYI对策建议
近年来,公众参与热点司法案件讨论的现象日益普遍,但在复杂的网络传播环境下,舆论场常出现偏离事实、情绪化及性别对立等问题,部分自媒体借机渲染性别矛盾,导致舆论焦点泛化,还有网络民意容易聚集形成极端情绪,甚至催生“舆论审判”,干扰司法独立,给司法舆情应对带来挑战。对此建议:一是强化司法公开与释法说理。在裁判文书制作环节,应系统梳理证据采信规则、事实认定过程及法律适用标准,特别针对婚恋纠纷中常见的“性同意认定”“彩礼返还比例”等焦点问题,用通俗语言阐明司法裁量依据,减少误读空间。二是根据舆情走势动态开展舆论引导工作。关注舆论动向,针对性驳斥谣言并阐释裁判的社会价值,主动释疑而非被动辟谣。三是联合网信部门规制自媒体“合法蹭热点”边界。对于一些利用两性话题进行恶意炒作,刻意嫁接性别议题、虚构案件细节的自媒体实施动态封禁,压缩不实信息的传播。四是加强释法说理工作。针对当前公众对婚姻家庭法律认知存在盲区、理解偏差等问题,有必要深化法律阐释和说理机制,通过普法宣传增强群众对法律原则的准确理解,提升民众法律素养及其对司法判决的认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