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9九游会

风险研判 | 2025年315晚会舆情前瞻预测与分析

随着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技术的快速渗透,消费领域的舆情风险正从传统质量问题向“技术作恶”与“行业痼疾”叠加演变。2025年315晚会曝光焦点或将集中于新能源汽车安全、直播技术滥用、预制菜信任危机等五大高危领域。数据显示,相关领域投诉量同比增幅均超150%,且技术手段(如AI换脸、算法杀熟)正在放大消费欺诈的危害规模。
一、新能源汽车:安全隐患与虚假宣传的“双刃剑”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投诉量同比激增187%,其中续航虚标(43%)、自动驾驶误导宣传(31%)、电池安全(26%)构成核心矛盾点。新能源汽车行业陷入“续航虚标”与“技术造假”双重漩涡,部分车企为抢占市场,通过软件篡改电池管理系统(BMS)数据,掩盖低温环境下电池性能衰减,同时将低阶辅助驾驶功能包装为“全自动驾驶”,误导消费者并逃避事故责任。典型案例包括:比亚迪因隐瞒低温电池性能衰减,导致东北地区大量车主集体维权;宁德时代某合作供应商被曝光使用劣质电芯,引发多起车辆起火事故。更隐蔽的风险在于退役电池非法拆解产业链,河南某地下作坊因违规处理废旧电池导致周边土壤镉含量超标17倍,威胁居民饮用水安全。
二、直播电商:AI技术滥用与信任崩塌危机     商务部监测显示,2024年直播带货投诉量同比增长213%,其中AI技术滥用相关占比从9%飙升至37%。直播行业被曝利用AI深度伪造技术,批量生成虚假明星带货视频、伪造实时互动数据,并通过跨境物流“洗白”假冒商品,形成“流量造假-虚假宣传-售假洗钱”完整黑产链。典型案例包括:头部主播“三只羊”团队利用AI换脸伪造明星带货视频,单场销售额超2亿元后被监管部门查处;部分跨境美妆直播间宣称“日本原产SK-II平替”,实际产品产自无证作坊,消费者使用后出现严重过敏反应。平台算法也在推波助澜,如央视曝光部分直播间通过伪造“10万+在线人数”营造抢购假象,诱导消费者冲动下单。

三、预制菜与食品安全:信任危机持续升级                  部分食品生产企业为压缩成本,使用淋巴肉、过期肉等劣质原料并滥用防腐剂,通过“添加剂组合拳”掩盖食材变质问题,外卖平台质检流于形式,导致“黑厨房”屡禁不止。舆情呈现“恐惧泛化”特征,“料理包恐慌”在母婴群体中的话题参与度达1.2亿次,直接导致面向消费者的预制菜销量环比下降41%,行业面临消费场景结构性萎缩。典型案例包括:安徽厨先生食品有限公司被曝光使用淋巴肉制作梅菜扣肉,且违规添加亚硝酸盐,涉事产品曾通过某外卖平台售出超50万份;头部主播辛巴在直播中宣称“预制菜最应该给孩子吃”“更健康更卫生”,并称老干妈、奶粉等也属于预制菜,引发公众强烈质疑。冷链运输乱象同样触目惊心,2024年“料理包黑厨房”事件中,某预制菜企业因冷库温度不达标导致菌落总数超标12倍,消费者食用后集体腹泻送医。
四、银发经济:算法围猎与付费陷阱               工信部反诈中心数据显示,55岁以上群体遭遇的消费欺诈中,82%涉及技术手段(较三年前上升55%)。本年度媒体多次报道,部分企业针对老年人设计“诱导点击-捆绑扣费-维权阻截”连环陷阱,利用免密支付、虚拟币规则模糊性实施小额高频扣费,并通过算法精准推送“养生骗局”与“情感诈骗”。典型案例包括:部分微短剧平台设置“1元解锁全集”诱导点击后,通过免密支付连续扣费;各类清理“大师”类APP利用“手机卡顿红色警报”恐吓式营销,强制开通198元年费会员;上海某团伙伪造银行客服电话,骗取老年人银行卡密码后转移资金,单笔最高涉案金额达120万元。
五、数据隐私与金融科技:新型消费陷阱涌现                  网信办数据显示,2024年数据违规事件中,72%涉及多模态信息采集(步态/声纹/微表情)。金融领域方面,多款APP被曝违规采集生物信息,金融平台利用大数据杀熟、伪造收益数据,甚至通过虚拟币转移资金,形成“数据勒索-精准欺诈-跨境洗钱”犯罪闭环。典型案例包括:多款支付相关APP因违规收集个人信息被工信部通报;同程旅行、滴滴出行、高德地图、哈啰出行等企业利用大数据对老用户实行差异化定价;部分私募基金通过AI伪造每日2%收益曲线,吸引9.3亿元投资后卷款跑路,受害者超10万人。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551-65322613

邮件:zxl@boryou.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8:45~17:45

公司资讯
公司资讯
舆情简报
舆情简报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