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舆评丨三河市“红蓝黑禁令”风波:权力审美还是形式主义?
4月7日,河北省三河市蜜雪冰城燕郊门店招牌被强制改为绿色的视频热传,三河市城管局工作人员回应称,按照市政府城市规划要求,红、蓝、黑的广告招牌不可以使用,但还未下发文件。此信息一经发布,三河市牌匾禁用红蓝色话题引发广泛的舆论关注。
4月14日,网络上曝光市场监管部门负责人刘某称“红色代表亢奋、蓝色太俗”的言论,进一步激化网民对该事件的争议,中国广告协会公开批评该政策违背市场规律。对此,该事件在新浪微博和视频平台广泛传播,并引发媒体和网民热议讨论,尤其是对有关部门执法合法性的质疑。据悉,自2024年10月起,三河市城管和市场监管部门以口头通知形式要求商户更换红、蓝、黑色招牌,但未提供正式文件依据。
4月15日,事件持续发酵十多天,廊坊市政府通报联合调查结果,认定该政策存在形式主义问题,对三河市委书记付顺义进行免职,并要求全面整改,但目前商户的赔偿问题仍未解决。
01
舆情趋势 / Boryou
根据博约新媒体大数据j9九游会官网中心数据显示,自4月7日0时至4月15日17时,全网共监测到相关舆情信息共计16.68万条。覆盖微博、今日头条、抖音等多个平台,新浪微博话题#商户门头牌匾禁用红黑蓝三色##廊坊一蜜雪冰城招牌变绿色##三河牌匾变色疑因领导说要脱俗##当地蜜雪冰城回应招牌变绿色##三河消防辟谣消防车被改成绿色##纪委回应商户招牌被禁用红蓝黑三色##廊坊纪委调查三河商户招牌变色##中国广告协会评三河店招禁色令##三河市政府官网已删除付顺义简历#等多个话题引发热议,共计获得阅读量5235.6万余次。
1、舆情走势分析

舆情走势图
相关信息在网站、客户端等社交媒体传播,光明网、人民网、极目新闻、大风新闻等媒体参与报道转发相关内容,在4月11日达到舆情热度峰值,随后在网民的讨论和媒体的持续报道,在15日达到第二波峰值,截至目前仍处于热度高峰期。
2、信息来源分析

信息分布比例图
从信息分布情况看,监测时间段内,监测到总信息166849条,客户端是主要传播平台,共99581条(占比59.68%),其次是微博48597条(占比29.13%)、视频13134条(占比7.87%)、微信3571条(占比2.14%)、网站1522条(占比0.91%)、互动论坛403条(占比0.24%)、数字报41条(占比0.03%)。
3、关键热词

关键词云图
从关键词云图来看,本次事件讨论热度较高的关键词主要为“招牌”“三河市”“商户”“牌匾”等。
02
舆论分析 / Boryou
网民关注
一是指责相关部门滥用公权力。如“指鹿为马,谁敢说不”“一拍脑袋就做决定,基层民情一概不知”“民主集中制失灵,党委会陪着付顺义乱来,权力肆意荒诞无稽”
二是担忧一刀切执行政策加剧小微商家生存压力。“招牌改来改去,施工又耽误上客,商户的损失谁来承担”“上面的一道命令,对于下面的百姓来说就是一道生活重压”“听爆料视频说招牌不用商户出钱,但羊毛出在羊身上啊”
三是指责部分行政单位治理思维僵化,造成当地营商环境堪忧。如“近年来有意思,河北,唐山,邯郸,廊坊,这就是北方城市的行政水平”“不是拉踩,对比下上海地铁和浙里办的效率,看出来谁在为民办事”
四是认为批量替换招牌背后可能存在官商交易,希望严厉查处。如“换招牌的工程量一下就有了,查一查工程资金是谁收了”“这是给建筑公司拉订单呢,查一查背后有没有交易”
五是建议集中整治行政乱作为、权力失控等行政乱象。如“近年来这样乱来的基层政策还有多少,其实都是不必要的面子工程,是谁给了他们权力”“为什么不监管整治一下这些乱作为的贪官”
媒体关注
一是质疑招牌整改实属“权力任性”,违背市场规律。如人民日报《商家招牌禁用“红蓝”,城市治理不能如此要“面子”》指出,招牌只要不违反法律法规,合乎公序良俗,使用什么颜色,相关部门不宜过多干涉。以行政指令简单强制统一招牌颜色,明显损害市场主体经营自主权,增加商户经营成本,给消费者带来诸多困扰和不便,也是对营商环境的一种伤害。又如荆楚网《东湖评论:尊重市场,守护城市烟火气》报道,招牌颜色是品牌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制改色不仅损害品牌辨识度,还可能让消费者误认为“山寨店”,直接冲击商户利益。城市管理若仅凭“个人好恶”或“整齐划一”的审美偏好,忽视市场规律与品牌价值,无异于本末倒置。这种将行政成本转嫁给市场主体的做法,不仅加重了小微商户的负担,更与中央“优化营商环境”的要求背道而驰。
二是质疑三河市相关部门相互推诿,试图冷处理热议舆情。如澎湃新闻《“店招改色”漩涡中的三河》指出,事件发酵超过半月,三河市相关部门在媒体回应上始终试图模糊概念,推诿回应责任。市委办公室、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市委宣传部在记者、网民的连环拷问下互相推诿,不予事件正面回应。
三是表示应增强法治意识,权力监管不可放松。如大象新闻《免职之后,该反思的不止是“红色亢奋蓝色俗气”》指出,三河市牌匾事件暴露的除城市治理问题外,更多的是权力在失去监管状态下,最终演变为任性倾轧,施政者需谨记法无授权不可为。又如《法治日报》评论文章《城市治理不能“随意改色”》表示,城市治理不能脱离法治轨道,行政权力的行使必须始终受限于法律框架之内。只有依法、科学、民主地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才能实现城市管理与市场活力、社会公正之间的有机统一。
03
舆情总结 / Boryou
(一)城市管理越界侵蚀营商环境,市场监管执法权限亟待厘清
三河市以“学院风、国际化”为由,强制要求商户更换红、蓝、黑底色招牌,城管与市场监管局联合介入,以“红色让人亢奋”“蓝色太俗”等主观理由推行政策,导致近千家商户自费更换牌匾,部分连锁品牌甚至被迫改色。当事件发酵,记者采访追问时,相关部门却互相推诿,城管称“谁让你改地问谁”,市场监管局则避而不谈。事件暴露地方部门滥用职权干预市场,混淆执法边界,亟需明确市场监管的权限范围,避免以“标准化建设”之名行“一刀切”之实。
(二)冷处理舆情加剧信任危机,官方应对失当引舆论反噬
事件发酵初期,三河市相关部门长达一周未作回应,面对媒体追问,市场监管局与市委办均建议“联系宣传部”,被批“官僚主义”。直至廊坊市介入调查并免职市委主要负责人后,三河市仍未能妥善解决商户赔偿问题,城管轻描淡写称“不心疼钱可改回原色”,进一步激化矛盾。舆论认为,地方政府对民生诉求的漠视与“冷处理”态度,不仅损害公信力,更助长公众对“权力任性”的质疑,最终倒逼上级政府介入问责,反噬治理权威。
(三)权力约束机制缺位,“禁色令”警示制度笼子须扎牢
事件核心在于地方主政官员将个人审美偏好凌驾于法律与市场规律之上。三河市委书记付顺义此前在固安县任职时便曾推行类似政策,此次“禁色令”亦由其主导,暴露决策机制缺乏科学论证与公众参与的弊端。尽管廊坊市已免职相关负责人,但舆论呼吁追责需延伸到具体执行者,并建立“谁决策谁担责”的赔偿追偿机制,避免财政为官员错误埋单。长远来看,唯有通过健全政策合法性审查、强化权力监督、完善商户权益救济渠道,才能遏制“拍脑袋决策”,真正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