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舆评丨中核招聘引众议,“简历通胀”何以成为社会痛点?
4月5日,中核集团旗下微信公众号“中核招聘”发布了一篇文章,文章标题为“我们收到1196273份简历”并在标题结尾配以“星星眼”的表情包。推文对中核集团的校招情况进行了概述。此推文一经发布,迅速引发网友广泛讨论。公众普遍认为此举透露出企业将求职者投递的简历数量作为炫耀的成本,漠视当下就业环境下的求职困境,折射出企业与公众在就业认知层面的巨大落差,进而引发舆情风波。
在舆论发酵后,中核集团于4月5日下午删除了相关文章,于4月6日进行公关回应。而此次事件也衍生出许多微博话题,例如#中核招聘# #中核招聘回应收到百万份简历# #中核2025校招预计录用约8000人#等等,其中微博话题#中核招聘回应收到百万份简历#登上热搜榜第二位,在榜时长为2小时57分钟。
01
舆情趋势 / Boryou
根据博约新媒体大数据j9九游会官网中心数据,4月5日0时至4月8日23时全网共监测到相关舆情信息13696条。
1、舆情走势分析

舆情走势图
从数据趋势图来看,该舆情从4月5日16时开始发酵,之后热度出现大幅度起伏,于7日9时达到舆情高峰,并于7日11时达到次高峰,随之热度呈现波动式下降,8日22时后舆情热度降落并归于平稳。
2、信息来源分析

信息分布比例图
从信息分布情况看,监测时间段内,监测到总信息13696条,客户端是主要传播平台,共8368条(占比61.1%),其次是视频2089条(占比15.25%)、微博1759条(占比12.84%)、微信1130条(占比8.25%)、网站235条(占比1.72%)、互动论坛112条(占比0.82%)、数字报3条(占比0.02%)。
3、关键热词

关键词云图
从关键词云图来看,本次事件讨论热度较高的关键词主要为“岗位”“简历”“中核集团”“回应”“学子”“校园招聘”等。
02
舆论观点 / Boryou
网民观点
1、招录比体现岗位竞争激烈,就业形势严峻
部分网民表示119万份简历竞争约8000个岗位,录取比例低,反映出就业竞争的残酷和就业形势的严峻,凸显了当下就业市场的压力。
新浪微博@晏凌羊:中核集团2025年春季校园招聘,发布1730个岗位,收到119万份简历。我算了下,大概1500个人竞争一个岗位,按照每个人都平行投递了20个岗位来算(实际上不可能),也是75个人竞争一个岗位。竞争好激烈。就业形势“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新浪微博@廖小利:中核这次共提供1730类岗位,预计录用人数约8000人,收到119万份简历。这是个什么概念,招8000人,收到100万简历,就算招1万人,还有99万人失业啊,失业率达到了99%啊!这个数据多么恐怖,中核不小心揭开了当前就业率的残酷真相。
抖音@强尼在爱尔兰:某企业真是何不食肉糜,不知大学生找工作的难。
2、指责企业炫耀,缺乏同理心
部分网民认为企业将收到的大量简历作为炫耀资本,把求职者的努力和焦虑简化为冰冷数字,缺乏对求职者的尊重和同理心。
新浪微博@绿绿绿绿绿绿子greenjade:中核集团招聘在公众号上写收到了1196273份简历加星星眼表情。作为国央企,本身在意识形态领域就得跟国家性质一致。别怪群众要求高,而是本来就是你的事。除非你可以拿出这么多岗位,否则就是对找工作困难的人民群众羞辱。人民群众求职的痛苦不该成为企业炫耀的资本。
新浪微博@某人杜瓦:把就业的严峻当作炫耀的资本,妥妥的是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被批评后删文了事。
新浪微博@卫城旧事:中核招聘的赤裸裸的炫耀,揭开了一个血淋淋的现实,那就是无论国企央企,都在把求职者的痛苦作为炫耀资本,里面充满了对人的轻贱和蔑视。
3、认为企业是正常地择优录取,求职者应理性看待,提升自己
也有网民觉得平台择优录用,求职者应理性看待竞争,提升自身能力,在“内卷”中保持理性,寻找与自身特长的契合点,聚焦自我价值。
新浪微博@琨玉秌霜:中核集团近日在招聘中公布,2025年春季校园招聘收到了百万份简历。在4月6日晚的声明中,中核招聘官微感谢了网友的关注和学子的热情。集团提供了1730个岗位,预计将录用约8000人,展现了核事业对人才的重视,期待期待。
新浪微博@好大的奕:骂中核招聘的,找不着工作是必然的。这些人对竞争的认知基本为0,甚至还处在一个张开嘴等人喂饭的状态。但人家没错。是你,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尽快抛弃学生的逻辑思维。
新浪微博@贼叉:中核收到119万份简历是企业的错?119万投简历的没说话,骂中核高高在上的估计是投简历资格都没有的吧?人菜就多读书,有啥好骂的呢?gwy骂不动了就骂央企?如果真的看不起中核的行为就不要去嘛,你看明年有多少人投简历的,好像少了你地球不转一样。
4、指出企业外宣方式存在问题
有网友指出企业聚焦于简历数量、应聘人数等的宣传方式存在问题,应从“数据叙事”转向“温度沟通”。
新浪微博@小林野野:为什么有人还不理解这个推文招骂的原因?他不是因为写了这串数字而招骂,是因为他以一串炫耀的口吻写这串数字而招骂。我认为他要是改成“感谢1196273个求职者给我们寄出的简历,每份简历都代表着对公司的信任,期待我们能有缘一起携手向未来迈进。”就不会招骂了。
新浪微博@yyyc7777:我不知道这种外宣除了找骂还能有什么用一群吃饱了没事干撑的东西。
新浪微博@杰尼龟说:挺好的,破防的破防,发脑残标题的小编继续发,大家都有美好的未来。我甚至不用猜发文章的和破防的性别。
媒体观点
1、上观新闻: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和劳动价值才能实现各方的共赢
人才是第一资源。有专家指出,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逐年下降,劳动参与率也呈下降趋势。从长远来看,劳动力供求关系将发生倒置。很想告诉那些挑人如挑大白菜的企业,未来劳动力可没那么富余了。反过来说,越是重视人力资源的企业,越是尊重劳动价值的社会,才越可能走得长远。高质量充分就业,说到底是劳动者、用人单位和社会的共赢。
风波过后,相信中核集团的招聘行情并不会变差。但唯有每个个体的价值被正视、被关照,人人相信自己有光明的未来,社会整体的凝聚力才会得到提升。
2、中青网评:用人单位开展招聘时应传递温度
在开展招聘工作时,用人单位应想方设法让求职者感受到人性化的温度,以此给自身形象加分。一方面,主动公开录用人数、报名人数、招录比等关键数字,有助于体现用人单位的真诚与招聘流程的透明。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要注意公开信息的方式方法,避免给求职者制造焦虑,乃至“在别人伤口上撒盐”。对应聘者的共情、对社会情绪的体察,也能体现用人单位的企业文化与社会责任感。
具体而言,用人单位在发布招聘相关信息时,不妨多考虑外界观感,理解求职者急切的心理。在相关文案的具体表述上,可以多用鼓励性、建设性的文字,多一些温暖的关怀。即便对于那些求职路上的“落榜者”,也不妨采用“你与我们的岗位匹配度不高”“目前感觉还不太合适”之类比较稳妥、偏向中性的表述。
3、财新网:简历数据折射出央企吸引力与毕业生焦虑心态
这是一份如实的数据,之所以会引发争议,一方面是因为数据确实超出公众预料,毕竟,202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才1222万人。根据通告,招聘时每位学子可以平行投递20个岗位,最终“精准吸纳1196273份高质量简历,共计425284位应聘者”。无论如何,这一投递比例很高了。另一方面,原文的“微表情”也极易引起误解。1196273份简历固然体现了招聘“成果”,但这一“成果”客观说并非公司及招聘人员之功。
而且,“星星眼”的表情还被网友批评未能共情毕业季广大学子求职之苦。这1196273份简历,再一次让人们看到现下央企所代表的体制内的巨大吸引力,也彰显出广大毕业生寻求“稳定”的焦虑心态,折射出当前就业市场的诸多面相。
03
舆情总结 / Boryou
中核招聘事件中的公众情绪将社会中存在的结构性矛盾重新推到了公众面前。公众表达对“简历膨胀”的无力、焦虑或是愤怒,这不仅客观体现了当下压力过大的就业环境,也揭示出企业与公众的矛盾。这一矛盾根植于就业市场的供需失衡,以及企业在相关宣传与运营过程中,未能充分契合公众诉求与社会心理预期,进而导致二者之间产生张力与冲突。
中核招聘事件引发社会情绪的原因并非简单的“简历膨胀”下企业宣传的失误,而是数据模糊化、对人的价值异化以及叙事方式对冲三者叠加形成的危机。中核集团最初以“119万份简历”作为文章标题,但未明确说明“每位求职者可以投递20个岗位”的规则,导致公众对实际招录比的判断失误。这种对数据的模糊,既反映了企业宣传部门对数据透明化、清晰化的忽视,也折射出数据真实性与公众感知的断裂;将企业的人才吸引力简化为简历数量指标,消解了就业市场中“人的主体性”,求职者被降格成为庞大简历数据中一个个模糊的符号。而“星星眼”的叙事表情于企业是一种“人才吸引力强”的形象塑造,在公众角度却被解读为对“何不食肉糜”的炫耀,体现出企业与公众叙事方式存在冲突,也揭示了国企宣传部门与公众情感需求对接失败的传播策略的失误。
此次舆情事件一方面为企业在舆情预防和处置方面亮起红灯,企业应构建完善且严谨的信息发布审核机制。信息发布前,需经多部门协同审核,确保内容不仅准确无误。而一旦舆情发生,在舆情处置阶段,应即刻启动应急预案,明确争议焦点,积极与公众展开对话,化解矛盾。
另一方面,企业在面对当下较为敏感的就业环境时,在招聘时不妨采取宏、中、微三级管理机制。在微观层面,建立企业与求职者的有效情感对接。企业的招聘宣传时应更具有人文关怀,摒弃单纯的业绩导向,并且及时告知求职者应聘结果,展现个体尊重。在中观层面,明确岗位需求,优化简历筛选机制,尝试AI简历初筛系统,数据化展现人岗匹配度,降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无效投递。在宏观层面,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等多方协同合作,优化就业环境,完善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对接机制,以缓解就业焦虑,促进就业市场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