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舆评 | 李现掀起“打鸟”热, “观鸟+”为地方文旅发展赋能
3月28日及31日,李现在个人社交账号发布了两组九宫格鸟类摄影作品,展现了苍鹭、喜鹊、乌鸫、白鹡鸰、凤头鸊鷉、鸳鸯等鸟类的各类精彩瞬间,并表示:“选了一个好天气,带着新装备来到北京玉渊潭公园,悄悄加入了‘老法师’阵营。第一次尝试还不错,有所收获。”该微博引发热议,转发量突破百万。
4月4日,生态环境部发文称,喜欢摄影的当红演员李现,不负“花鸟使”之名,以一己之力带火了包括“玉渊潭打鸟”在内的N个话题,成为这个春季破圈的现象级讨论。江苏盐城、云南大理等全国各地文旅部门闻风而动,纷纷在官方社交媒体平台上晒出自家的鸟类天堂,“喊话”李现来自己的城市“打鸟”。此外,李现“打鸟”事件迅速出圈后,带火了摄影器材租赁市场,“打鸟”专业设备租赁询价增多,价格也出现了上涨的趋势。
01 舆情趋势 / BORYOU TECHNOLOGY
根据博约新媒体大数据j9九游会官网中心数据显示,3月28日0时至4月13日0时全网共监测到相关舆情信息217014条。相关微博话题#李现打鸟##李现加入公园打鸟大爷队伍##玉渊潭打鸟##李现手持7斤镜头拍稳每一只鸟##李现又去公园打鸟了##李现玉渊潭打鸟vlog#等话题接连登上热搜,累计阅读量超4.8亿。
(一)舆情走势分析

舆情走势图
从舆情走势图来看,该舆情从4月5日开始发酵,4月7日达到舆情高峰,此后舆情讨论度逐步下降,舆情态势趋于平缓。
(二)信息来源分析

信息分布比例图
从信息分布情况看,微博是主要传播平台,共800009条(占比97.9%),其次是客户端11082条(占比1.36%)、视频3225条(占比0.39%)、微信1896条(占比0.23%)、网站847条(占比0.1%)、互动论坛78条(占比0.01%)、数字报55条(占比0.01%)。
(三)关键热词

关键词云图
从关键词云图来看,本次事件讨论热度较高的关键词主要为“李现”“打鸟”“鸟类”“文旅”“喊话”“拍摄”等。
02 传播观点 / BORYOU TECHNOLOGY
网民观点
1.“打鸟”带动文旅热,“观鸟+”助力生态游破圈
@成现ing:这个春天因为李现的“打鸟”出圈,本网友也被各种科普安利种草了全国各地的美景,想去!
@橘吉娱乐:这些热情洋溢的邀请,不仅体现了各地文旅部门对自然生态保护的重视,也彰显了他们对提升公众环保意识、促进地方旅游经济发展的用心良苦。
@Peppa1019:随着小众爱好升级为全民参与的新活动,越来越多的“进阶”观鸟爱好者愿意为了稀有鸟种奔向全国各地。随之催生的观鸟经济也成为不少地方的经济发展新引擎。各地借势积极打造观鸟经济,也是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生动实践。
2.“打鸟”展现生态美,彰显城市生态治理成果
@颜军:近年来观鸟群体不断扩大,明星能参与到这种活动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能够推动公众关注鸟类保护与生态建设。
@霞小霞的王者:李现这波“打鸟”科普太到位了,专业又暖心,带动大家守护生态超有爱!
@菲卡时光:社会需要这样的声音,工作太累,让年轻人走出去看看大自然的美好。
3.“打鸟”需注意边界,防止破坏鸟类生存环境
@晛晛上见:因为李现的拍鸟图也认识了更多的鸟类,和李现一起正确拍鸟护鸟,守护更好的生态环境。
@多肉师姐-:观鸟、拍鸟时动作保持轻缓,避免喧哗,不追逐鸟类,不近距离使用无人机或频繁使用射灯惊扰鸟类。对罕见敏感鸟种,不在公开场合透露其地理位置信息和繁殖信息。抵制棚拍、诱拍,节制声诱鸟类。
4.“打鸟”易造成误解,网民呼吁更改表述用语
@达道之路:还是不要用“打鸟”这个词,免得误解误用,其实就用“摄鸟”恰当。
@我不在这里-XWL:好好的拍鸟非要说成打鸟,打鸟是违法的知道吗?这是要污名化拍鸟还是要洗白打鸟?
@淘金之人6:“打鸟”误导孩子,可以改用词吗?
媒体观点
1.央广网:生态旅游正当时 读懂“打鸟热”背后的多重期待
透过一帧帧拍鸟视频,北京的生态之美得以直观地展现,同时为每天忙碌于工作和生活的琐事中的我们,打开了一扇观察自然的窗户,再次关注到了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美好。
这场“打鸟”热潮的意义远不止于此,眼下“打鸟”热带来的连锁反应还在持续,也为各地的生态旅游发展创造了诸多新机遇。如何让“打鸟热”真正转化为生态旅游的持续发展动力,从“一阵风”变成常留的景,还需要各地文旅部门做更多的工作。因此,各地要拿出实打实的举措,让游客在“打鸟”过程中更加舒适便捷。同时要实现长远发展,仍需多维度延伸,拓宽生态旅游边界,比如带领游客深入探寻鸟类踪迹,传播本土多样化的生态文化等。
2.人民网:喊李现“打鸟”,一场全民参与的生态仪式
近年来,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金色招牌。作为监测湿地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性生物,野生水禽日益频繁地光顾城区河湖湿地,描绘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春光正好,正是候鸟迁徙活跃的季节,很多鸟类都换上了艳丽多彩的繁殖羽,一举一动都足以定格为美轮美奂的视觉盛宴。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仅体现在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同时也体现在羽蝶振翅、莺歌燕舞,那些生机勃发的场景,就是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的直观体现。各地文旅部门争相“喊话”,不仅展现了热情好客的姿态,也不失为一种直观的城市形象广告——生态环境好不好,野生动物来投票。
3.中国旅游报:李现“打鸟”为何引发现象级讨论?
在注意力经济时代,李现“打鸟”现象印证了明星流量向公益价值转化的可能性。其严格遵守生态摄影伦理,使用长焦镜头远距离拍摄、不干扰鸟类栖息的行为,为公众树立了正面典范。而社交平台上的“打鸟作业”分享,以可视化的成果替代空洞的口号,形成了更具说服力的环保教育素材。这种自律不仅维护了个人形象,更彰显了公众人物应有的价值担当。
当明星效应从商业代言转向倡导生态保护,公众人物的社会价值得到重新定义。而多地文旅部门的联动更是进一步彰显了李现“打鸟”的社会价值。多地官微的“喊话”行为,实质上是生态旅游转型的积极探索。明星参与生态活动不仅可以吸引游客关注本地自然资源,也能够通过流量效应推动地方生态保护。
4.湖南日报:“观鸟+”让商业翅膀与生态脉搏共振
当“观鸟”活动从小众爱好变为大众文化,很可能带动商业的翅膀与生态的脉搏共振,掀起产业发展的旋风。据了解,云南、贵州、江西、湖南等地,就通过探索“生态+观鸟+旅游+研学”的发展模式,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眼下,适度的营销当然可行,不过也应注意到,“打鸟”的基础源于爱和尊重,不是非要“扛最贵的相机,拍最烈性的鸟”。在相关话题的传播上,也需警惕可能引发的刻意跟风效仿。比如,加剧部分人在设备上的PK,进而产生一些非理性的“打鸟”行为等。
03 舆情总结 / BORYOU TECHNOLOGY
“打鸟”是一个观察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窗口,在摄影师的镜头下,各地生态保护区鸟类种类丰富,生态环境优美动人,这是对地方生态文明保护和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最好诠释。
当下,年轻人普遍面临高强度的工作、快速的生活节奏以及复杂的社交关系,这无形中加重年轻人们的心理负担和压力,持续的焦虑苦闷情绪时刻困扰着年轻人。“打鸟”的出圈吸引了不少年轻人,一些爱好者被宁静生动的自然生态吸引,不由自主停下脚步,跟随摄影师的镜头认识、观察那些活泼生动的鸟类,与自然建立起更亲密的连接,唤醒对生命的热爱,抚平压抑的情绪。与同好交流沟通,也成为这些年轻人拓展社交的新方式。“打鸟”成为年轻人对抗焦虑的一剂心灵良药,也带动越来越多的游客前往青岛等多个鸟类天堂近距离接触自然生态。数据显示,李现“打鸟”出圈后,鸟类科普搜索量激增300%。“观鸟+”生态游正在成为各地旅游新亮点,为生态旅游发展创造新机遇,助力城市打造更具影响力的“IP”。
李现“打鸟”出圈是明星个人影响转化为公共价值的典范。李现以分享的姿态将“打鸟”这一小众活动以更故事化的视角带入大众视野,带动了全民观鸟热,引发更多人对自然生态的关注。多地文旅部门抓住流量热点,借势营销“喊话”,发布“观鸟地图”吸引游客,进一步带动旅游、生态、摄影多个圈层联动,迎合旅游消费升级新趋势,激活生态旅游新动能。关注“打鸟”的人变多,也昭示着保护鸟类的力量在逐渐壮大,有效加强地方自然生态保护。
李现“打鸟”影响力还在持续扩散,姿态各异的鸟类将为这个春天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值得注意的是,游客们在“打鸟”“观鸟”中要抵制不文明观鸟行为,避免过度干扰鸟类生活,破坏鸟类栖息地;各地文旅部门在推介时也需注意做好旅游管理预案,引导游客文明旅游。同时,景区应依托本地自然风光,打造多样化、特色的生态旅游产品和业态,避免同质化竞争。
在摄影师的镜头下,“打鸟”这一摄影行为与自然产生奇妙的共振,架构起人与自然沟通的桥梁。这场鸟类摄影热潮或将唤醒大众保护自然的责任感,激活全民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