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舆评 | 甲亢哥的真诚与李美越的算计:一场跨国互动的“表里”撕裂
2025年3月,美国顶流网红 “甲亢哥”(IShowSpeed)开启中国行,其上海、北京、长沙等城市的直播累计吸引超10亿次观看,成为全球现象级文化事件。作为随行翻译,拥有770万粉丝的网红李美越本应承担文化沟通角色,却因三次关键失当行为引发舆论海啸。
第一次在上海理发店,理发师表示“脏辫结构复杂,解开后无法恢复”,李美越却译为“中国人嫌弃黑人头发脏”,将技术问题恶意转化为种族矛盾。第二次直播中用侮辱性俚语“chick”(小妞)指代中国女性,甚至询问甲亢哥“要不要安排中国妹子”,遭对方当场拒绝。第三次面对热情粉丝,李美越用英语称“这些人不像正常人,像动物般吼叫”,被甲亢哥直接回怼“你才不正常”。
事件发酵后,李美越10天掉粉近40万,央视《新闻周刊》对其画面全程打码,形成“官方否定,民间声讨”的双重压力。
1
舆情趋势 / Boryou Technology
根据博约新媒体大数据j9九游会官网中心数据显示,3月27日0时至4月10日19时共监测到相关信息77262条。
1
舆情走势分析

舆情走势图
通过舆情走势图可知,相关话题自4月7日起讨论度不断升高,话题热度呈波动状态。随着相关信息在客户端、微博等社交媒体传播,其舆情声量在4月7日攀升至最高,相关信息传播量为18090条,随后,舆情热度有所回落,但仍有相当的热度。
2
信息分布情况

信息分布比例图
从信息分布情况看,监测时间段内,监测到总信息77262条,客户端是主要传播平台,共44686条(占比57.84%),其次是微博18851条(占比24.4%)、视频11002条(占比14.24%)、微信1638条(占比2.12%)、网站919条(占比1.19%)、互动论坛164条(占比0.21%)、数字报2条(占比0.01%)。
3
关键热词

关键词云图
从关键词云图来看,本次事件讨论热度较高的关键词主要为“李美越” “甲亢哥” “中国” “网红” “翻译” “道歉”等。
2
舆论观点 / Boryou Technology
1
网民观点
1.对李美越个人品德与职业操守的严厉批判
大量网友直指其利用中国市场流量牟利,却在翻译中刻意制造种族对立(如将理发师技术建议曲解为“中国人嫌弃黑人头发脏”),甚至用“chick”等侮辱性词汇指代中国女性,被斥“为流量无底线消费中国”。“中美混血”身份被扒实为“美越混血”,且被爆料婚内出轨、家暴中国妻子,被质疑“靠虚假人设骗取公众信任,本质是文化投机者”。
新浪微博网友@是盖世英雄玉椒龙 表示:李美越父亲应该是越南的,姓氏是汉族的,所以他一会儿说自己是中越混血,一会儿说自己是中美混血,怎么有好处就怎么说。关键我好奇他怎么这么多粉丝,掉了28万粉丝,还有700多万粉丝。就是靠东北花袄系列吗?
新浪微博网友@笑圈少女 表示:李美越挖坑甲亢哥,抹黑中国还辱女,就连在美国的中国人都看不下去了,7分钟的道歉视频可没有一句对不起哈,为了获得永久居住权,娶了中国女孩 最后还婚内出轨
2.对流量至上乱象与网红伦理的反思
指出李美越将翻译异化为制造冲突的工具,为博眼球扭曲原意,破坏翻译职业“准确、中立”的核心原则,呼吁网红翻译需持证上岗,平台应加强审核。另外认为其“东北大花袄”“文化使者”形象全为包装,实际是借跨国流量漏洞谋利,呼吁公众对这类靠冒犯文化底线博出位的网红坚决抵制。
新浪微博网友@云核变量刘夏 表示:李美越名下公司“北京春树暮云”已注册个人英文名商标,单条60秒视频报价高达45万元,吃着“中国饭”却将“中国元素”变得低俗;为制造冲突刻意歪曲对话。这类网红大可不必继续存在在中国的互联网平台。
新浪微博网友@李戚i 表示:大花袄是东北的吗?大花袄的起源都没搞清除,就满世界乱来定义中国文化?大花布上世纪起源苏联中国引进做被面,算哪门子文化服饰?
3.对比甲亢哥的真诚,凸显双标与反差
对比李美越的算计,甲亢哥学中文、体验中国美食、尊重粉丝的行为被赞,真正的文化交流不需要刻意表演,真诚就是最好的桥梁。大量评论提及甲亢哥当场拒绝其安排中国妹子的提议,并回怼其粉丝贬低言论,网友认为一个外国人都知道尊重,作为中国人却毫无底线,实在丢脸。
抖音网友@24k金海牛 表示:李美越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以后都需要谨言慎行,如果自己不太理解的事情,就交给专业人士比较好。还是要说一句甲亢哥Speed情商是真的高,也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又会整活,难怪能成功。
新浪微博网友@欢乐选手 表示:甲亢哥不但没有被带偏,而且他的表现,会吸引更加大量的中国粉丝。
4.对官方处理与行业监管的诉求
认为央视全程打码、官媒批评释放明确信号,任何冒犯文化与道德底线的行为,都应受到社会与制度的双重惩戒。要求平台对涉及种族、性别、文化尊严的内容严格审核,不能让李美越式的投机者继续污染网络空间。
新浪微博网友@24kJokielicious 表示:充分证明网红这份工作主要看情商和智商,这就是被央视打码的含金量.
新浪微博网友@欢乐选手 表示:七百多万粉丝的账号,一周掉粉快30万,广告报价从45万暴跌,连央视报道甲亢哥中国行都给他脸上糊马赛克,这大概是官方最无声却最狠的否定。
2
媒体观点
1.人民日报:李美越“翻车”,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化使者”
没有尊重,就没有理解,更难言有效沟通。充当“文化使者”,前提是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绝不能为了抓眼球、博流量,就口无遮拦、故意恶搞,甚至无底线擦边。这样不仅无助于交流,反而会使大家心生芥蒂。正能量才能有可持续的大流量,这一点中外皆然。对文化尊重、对流量慎重,应当成为中外所有致力于文化交流交融的工作者的圭臬。
文化的沟通、情感的传递,确需媒介和桥梁。在中国的外国人,在外国的中国人,恰是增进彼此了解的一个纽带。这些年,无论是在国内收获大量粉丝的“老外”,还是在海外打出影响力的中国“网红”,做的正是“文化转译”工作,很好拉近了各国民众间的距离。因李美越一人“翻车”就认为“文化翻译官”的角色是多余的,这样的观点有失偏颇。
始终秉持开放包容的胸怀,用真诚换真心,我们一定能在友善健康的氛围中增进各国民众友谊,焕发民间交往的强大正能量,为文化的百花园增色添彩。
2.中国妇女报:李美越“翻车”警示:没有基本尊重,别谈文化传播
近日,拥有数百万粉丝的“网红”李美越引发争议。他在给中国行的美国网红“甲亢哥”当翻译时,因不当言行引发广泛关注,被网友批评歪曲本意,丑化粉丝,不尊重女性。
许多人看了涉事视频,都感到愤怒。向“甲亢哥”吐槽中国粉丝行为吓人,不像正常人;用具有贬低意味的词汇形容中国女孩;恶意翻译,曲解中国理发师对外国友人的善意……李美越这一系列操作,让人看到的是傲慢无礼,没有最起码的尊重。
面对舆论指责,李美越虽然发布了道歉视频,但将问题归咎于节目效果和文化差异,显然无法得到认同。无论节目效果如何,即使文化差异再大,“尊重”二字都是相通的,也是人与人之间、不同文化之间沟通交流的前提。
我们欢迎更多人担当“文化使者”,但前提是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如果带着一种优越感,恶意充当“纽带”,那么,无论流量多大、创意多新,都会成为反面教材。
3.上观新闻:网红李美越10天掉粉40万,“文化投机”终将被观众抵制
李美越与“甲亢哥”之间的对比,揭示了网红“文化投机”的隐患。在当今社会,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推进,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许多网红为了获取流量和关注度,不惜利用文化差异进行炒作和投机。他们往往缺乏对文化的深入了解和尊重,只是简单地照搬、模仿或曲解文化元素来制造话题和噱头。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中国文化的形象,也破坏了文化交流的氛围和效果。
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此次李美越的掉粉也能够反映出观众的判断力,大家能够分辨出哪些网红是真正热爱和尊重文化、哪些是在投机取巧。那些只是利用文化获取流量而缺乏尊重的人,终究会被观众察觉和抵制。相反,那些真诚、专业且富有洞察力的博主,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来创造有价值的内容,为观众带来愉悦和启发,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也能够为文化交流做出积极的贡献。
作为新时代拥有话语权的公众人物,网络红人应该深刻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并尊重文化差异,通过学习和了解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翻译能力,同时保持真诚和专业的态度来对待工作和观众,只有这样才能够赢得观众的喜爱和信任,并在文化交流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3
舆论总结 / Boryou Technology
此次甲亢哥中国行中翻译李美越的言行失当事件,集中暴露了跨文化交流中职业操守与流量伦理的深层矛盾。事件发酵后,公众对“文化使者”人设崩塌的愤慨、对跨文化传播中尊重底线的呼吁,以及对网红经济乱象的反思持续升温,凸显出社会对真诚、规范的文化互动的强烈诉求。
从舆情焦点来看,李美越将翻译工作异化为制造冲突的工具,通过扭曲语义、冒犯性别与粉丝群体等行为博眼球,不仅违背了翻译职业“准确中立”的核心原则,更被视为“吃中国饭砸中国锅” 的文化投机行为。央视《新闻周刊》对其画面全程打码、官媒强调尊重是文化交流底线,反映出社会对文化传播中价值观失范的零容忍态度。
关于该事件也给予我们一些启示:第一建立跨文化传播专业规范,跨文化传播从业者需以“准确性、尊重性、真实性”为核心准则,建立明确的职业规范与准入机制。对涉及文化交流的从业者(尤其是网红型译者)实行资质审核,避免流量优先取代专业优先;细化行为红线:明确禁止扭曲语义、制造对立、侮辱群体等失当行为,建立行业黑名单制度,对违规者实施联合惩戒。第二平台需承担内容审核主体责任,遏制流量至上乱象,建立针对跨文化传播内容的分级分类管理机制。第三建立跨文化传播中的即时纠错与沟通机制,避免单一翻译或解读引发认知偏差。比如在跨国直播等场景中提供双语字幕、关键语句标注,减少翻译失真风险;开通文化交流内容的公众反馈渠道,鼓励观众对不当表述及时举报,形成“传播—监督—修正”的闭环。
李美越从“文化桥梁”沦为“舆论弃子”,本质是流量至上思维对文化敬畏的碾压。在全球化加速的今天,任何试图以冒犯换取关注的行为,终将在文化自觉的浪潮中被淘汰。唯有坚守尊重与真诚,才能让跨文化交流真正成为文明互鉴的纽带。